伟人名言隶书优选38句

伟人名言隶书

1、隶书名帖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2、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3、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是汉字书写的一种风格。

4、二、《乙瑛碑》

5、女书家,游寿写碑,其隶书高古,不让须眉。

6、我也来一幅

7、王祥之“祥隶”

8、至于当代隶书,有古意,有己意者,我认为鲍贤伦数一数二。

9、长沙的王超尘先生

10、字势开阔、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为后人学习隶书的范本。临写时应注意“横平竖直”、“蚕头燕尾”的用笔特征,相同笔画须讲究向背、仰覆之变化;结体力求规矩大方,中敛旁肆;章法应注意虚实疏密,穿插避让《乙瑛碑》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11、隶书名帖是用隶书写成的名人书法作品,包括《兰亭序》、《颜勤礼碑》、《张旭草书》等等。

12、我也不知道这位姜公醉先生算不算,请大家来看看,大家说了算!

13、字体秀美飞动,结构舒展匀称、大度飘逸,充分彰显了汉隶的成熟,实为汉隶之精品。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14、据说第十二国展评选结束后,在看到入展的隶书作品时,有评委认为“充满鬼气”,所指为何,待作品面市后方能知晓。

15、现代的隶书大家都有谁?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16、大概浏览了本题其它回答,所列书家基本都是当代的,如刘炳森、张海、李刚田、张继、刘文华、张建会、张青山等等,都以隶书见长。

17、写隶书字体的人很多,都下了多年的功夫,为传承弘扬中华书法艺术做出了贡献。要说现代真正写的最好的,出类拔萃的隶书大家,我只赞刘炳森一人。

18、工四体书,而隶书可观者,有吴昌硕、邓散木、马公愚。

19、虽然大家现在对楷书炒的非常热闹,似乎其字题有些冷落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各种字帖都有高手,这里就谈一下刘文华的隶书吧。刘文华隶书传统功夫非常扎实,且没有那种怪异之味,可以说是能够深入传统,以传统为基,有能够复有新意,有新的美学思想融会与作品风格之内。包括创作的隶书作品同样以继承为主对现代美学的理论吸收非常谨慎。

20、隶书名帖有很多种。

21、楷书创始人:钟繇代表人物: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22、汉字演变历史:

23、但据已公布的数据看,复评时被拿下的作品,从比例看,隶书是最高的。

24、刘炳森、张海,张建会、张继,都是当今隶书名家、一流高手。刘炳森的隶书法度森严,用笔非常讲究,但布局过于工整,不善变化,缺乏生机活力。张海的草隶,感觉像是自由体,缺乏根基,而且最大问题是不受看,许多人不喜欢不认可。张建会的隶书朴实、古拙,不论用笔还是章法都是收放有度,比较悦目。最喜欢张继的隶书,风格独特,稚中见古,字字珠玑,章法清新悦目,脱俗优雅,气质不凡,看起来耐人寻味。

25、刘炳森、张海,名气虽大,格调略俗,是否名列大家,自有公论。我就不多说了。

26、草书创始人:张芝。代表人物:张旭、怀素、祝允明、智永

27、刘松均,男,河南南阳人,静雅斋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北京名人书画院专业书画家、南阳中国画院副院长。

28、林直勉,岭南隶书第一人。吴昌硕自言甘拜下风。图上下联放反了。我有珍藏他的一件对联,以茅龙笔拟校官碑意,相当可观,惜手机存图局部,一并上传分享,见其一斑。

29、我觉得现代能称为隶书大家的有刘炳森。作为当今最著名的隶书书法家,他以隶书立足当代书坛,其书艺向以隶书和楷书著称于世,其中又以隶书最为突出,他的隶法在坚实的传统功力的基础上,更是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代中国书法界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

30、三、《张迁碑》

伟人名言隶书

31、此外,王福厂,黄葆戉,钱君匋,也很突出。

32、实力书法家刘松均隶书直幅-壶中藏日月,杯里有乾坤

33、学习隶书名帖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34、至于当代,刘文华、张继等,确实优秀。附其作品如下。

35、《张迁碑》顺其自然,字体端庄。动中求稳,稳中求变。在空间布白的处理、平正与险绝的错落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有“险绝”后“复归平正”之感。独树一帜,疏密适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既严谨又空灵,疏处阔绰而不散漫,达到了疏与密的和谐统一,整体前后呼应。

36、一、《曹全碑》

37、至于现代隶书,以清末民初百年间,堪称大家的,我觉得还应首推来楚生。

38、行书代表人物:王羲之、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