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名言【51句精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名言

1、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2、是的,道德经的精华可以归纳为朴素的辩证法。

3、老子思想还突出了道法自然的价值追求。道的最大特点是“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由于道的作用,宇宙万物及社会人事都应顺从自然的品性去发展。

4、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5、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虽然区区千字,却是道家思想的根源。

6、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始。--王充

7、具体来说,上章老子言“飘风骤雨”不终朝不终日,本章老子言非自然的“企者”、“跨者”同样不能持久;反过来说,非自然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也必像“飘风骤雨”、“企者跨者”一样短暂而不能长久。所以本章老子反对人的自炫骄矜。

8、“虚静”“玄鉴”的认识论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2、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3、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倚。—―白居易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5、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同时,道德经也提出了诸多相互矛盾的观点,如“柔弱胜刚强”和“刚强胜柔弱”,这些观点的交替体现了辩证法的矛盾统一的思想。

1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2、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3、以“道”为本的天道观

14、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统一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相互转化的趋势。他在《道德经》中曾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意思是说,宇宙间的事物尽在往复变化之中。由此推出一条法则,物极必反,剥极必复。

15、老子对道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提出了道生万物的宇宙论。

16、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从此,中国才有了成系统的哲学。

17、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其一,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其三,道是无。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18、老子接着又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是用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补充说明上叙道理,“故有道者不处”,即懂得和尊重客观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过分的行为是不能长久的。

19、老子思想具有深刻的辩证思维。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且涵盖宇宙之内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20、“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

21、老子认为,道先于天地而存在,但又无形无声,不可捉摸,它持久永恒,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具有无穷的创造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2、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24、而一旦到了“自矜”之时,这实际上也就蕴育了危机,犹如“矜善游者恒溺,矜善骑者恒坠”一样。正因为这样,老子之“道”强调“去矜”、“戒矜”(见王力《老子研究》第五章《道用》第二节《戒矜》),认为诸如“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如“余饭赘行”(形),是一种病态的行(形)为和心理,不符合自然之道,并认为有道者是不会以此自居的。反过来也说明,“道用”者——凡能建大业者也必不会“自矜”、“自伐”、“自是”、“自见”的。

25、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真实内容及根本动力。老子发现了事物本身具有对立双方的矛盾,提出了具有一定辩证法意义的“反”思想。“反”这一范畴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核心。它实际指矛盾着的事物的对立双方。

2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27、黑夜是什么?是白日的证明。--(法)雨果

28、在老子思想中,道被提升为居于核心地位的哲学范畴,这是老子对中国古代哲学最突出的贡献。

29、只有打击才能终止打击。--郑振铎

3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名言

31、出自《道德经》

32、“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33、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涤除玄鉴”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3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5、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36、其在道也,曰:余饭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本章老子借“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来喻说凡有“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表现的人,都会像“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一样短暂而不可持久;而且这些表现也都是违反自然本性,如同剩饭赘瘤令人讨厌,所以老子认为“有道者”是不会有这等表现的。

3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8、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的贵柔思想就包含着变化发展的思想。

39、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40、【原文】

41、辩证法无非就是差异原则本身。--(意大利)克罗齐

42、而有道者“去矜”、“戒矜”,还能做到“凡其所行事,不知其为己事也;其所成功,不知其为己功也。顺自然之势,行乎其不得不行;及其成功,亦自然之势所至,敢自以为功战”(王力《老子研究》第五章《道用》第三节《戒矜》)。这样,也就达到了“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种“玄德”的境界。故此章与《老子》其他章节互相发明,互述“道”、“德”。

43、在这里,“企者”、“跨者”无非是要想高过别人、快过他人。为了出人头地,于是就有了老子说的自我表现的行为;而等到真比别人高出一头、领先一步时,也就有了自以为是、自我炫耀的行为,再下去可能就有“骄矜”的行为,如黩武者矜其国富兵强,颐指者矜其权势显赫……而到了“自矜”这一阶段,已不可能有老子所说的“守柔”、“善下”了,有的只是“好争”、“霸道”……

44、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的相互结合,以及双方处于某种平衡状态,是客观世界中常有的现象。正是这种平衡,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准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45、正因为如此,身居高位的曾国藩“不敢涉一毫矜张之念”(《家书》同治三年正月二十三日《致沅弟》)。由“自矜”也必不自我炫耀、自我表现,所以曾国藩强调:“不必占天下之第一美名”(《家书》同治三年五月十六日《致沅弟》)。

46、老子在《道德经》24章中首先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踮起脚尖站反而不稳,跨越大步反而走不远,用辨证法的规律来解释,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凡是都要把握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就适得其反。

47、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48、美必有恶,芬必有臭。--苏轼

49、因为道德经中强调了阴阳相互依存、损益相生的哲学思想,这也是辩证法的核心思想之一。

50、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51、因此,可以说道德经的精华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