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在古代汉语中什么意思,完整的?
1、先秦时可指至亲,如父母、妻、嫂及叔伯兄弟、子侄等。 《墨子.非命上》:“是以入则孝慈于亲戚,出则弟长于乡里。”孙诒让间诂:“亲戚好父母也。”《左传.昭公二十年》:“[伍尚]谓其弟员曰:‘......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又《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帮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予,富贵则亲戚畏惧。’”《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亲戚既没,虽欲孝,谁孝?” 2、泛指内外亲属。《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礼记.曲礼上》:“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孔颖达疏:“亲指族内,戚方族外。”晋陶潜《归去来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红楼梦》第六回:“凤姐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
是叔叔、姑姑亲一点,还是姨妈、舅舅亲一点(我是指血缘)?
从血缘上看似乎都是一样的,同样的远近。但是,中国几前年来的宗族观念,使人们从意识上和感情上就偏重于“亲”(古时讲的“六亲”)而淡漠了“戚”。同时,逐渐形成了很顽强的遗传基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骨血管着呢”。 从现时生活中我们也能感觉到这种亲疏的存在。可能随地域变化会有所不同,比如城市跟农村、沿海与内地等。但这种不同只是些微的。 总的讲,不管是哪个民族,在关系的亲疏上还是一直以宗族血亲为重。 简单回答,供你参考。
男女授受不亲的亲是什么意思?
古时礼教规定男女之间不能直接接触、言谈或授受物件,有所谓食不连器、坐不连席之语。男女不亲手交付和接受物件。这是封建社会男女社交的戒律。
表兄妹在古代怎样称呼?
古代称姑表兄弟姊妹为甥,姨表兄弟姊妹为从母兄弟 姊妹。华北习称:“一表三千里”,形容表亲可以是极为 疏远。粤语俗谚说:“一代亲,两代表,三代咀藐藐”。 闽南话俗语则为“一代亲,两代表,三代无了了”,意思 就是说到了第三代的表亲,关系已经非常疏离,几乎 没有任何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