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句诗运用了历史典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句诗运用了历史典故了吗

1、历史典故

2、使至塞上

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5、诗人离家出使他国,独行多日,终于遇到了本国之人,按说他乡遇故知,该有一丝欢喜吧?可这位“候骑”全无畅谈乡情之意,只简单报告了一下:“都护在前面的燕然山呢!”就去巡逻了啊,此时此刻诗人的孤寂凄苦之情便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啊!

6、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

7、“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8、东汉时,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后有“勒石燕然”之说。暗示已胜利或对胜利的向往或期盼。

9、《使至塞上》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中运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表现了诗人要像窦宪那样在边塞奋勇作战、建立不朽军功的豪情壮志。“燕然勒功”也称为“燕然勒石”,典故出自《后汉书》。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诗人用此典故,更显慷慨悲壮。

10、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的意思

1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12、用了。《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13、情况,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14、汉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三月,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被匈奴骑兵围歼于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的作战。

15、运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其出自《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

16、燕然: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境内行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17、二年,匈奴袭掠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五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杀掠吏民;三年春,匈奴袭掠五原、酒泉(郡治禄福,今甘肃酒泉市),杀汉两郡都尉。三月,武帝刘彻遣李广利率军7万从五原出塞击匈奴。

18、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9、这首诗写出了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

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1、王维(唐)

22、《使至塞上》运用典故表达诗人对边戍战士的关切之情的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两句并不是实写,而是虚写是用典故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