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论证的通俗例子-集锦53句

类比论证的通俗例子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学习改变自身)

2、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等。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

3、(用孩子学话(即客体)和大人学文(即主体)进行类比,学话学文有共同属性,它们都在学语言,孩子学话很明白,大人学文也应该很明白,但实际上却胡涂。通过类比,论证了胡涂的原因在于学的是古文,和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已经有很大距离,很难懂,故而胡涂。)

4、例子2:《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辩论太阳什麽时候离人近,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积累)

6、什麽时候离人远:小孩甲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一点。理由:如果物体离我们近一点,那麽看起来就大一点。太阳是物体,在早晨看起来大一点。结论:早晨太阳离我们近一点。

7、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8、两个孩子在申述理由时都用了类比法,都把自己的观点讲得很清楚,都具有说服力,

9、然而,如果我们其后发现火星与地球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差异,例如,火星上氧气稀薄,气压低,及气候不稳定等,在某程度上不支持火星上有生物这个结论。

10、文段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1、【方法指津】类比论证是用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甲事物(指客体)具有某种属性,从而论证乙事物(指主体)也具有某种属性。

12、类比不能称之为修辞,它应是一种论证方法。

13、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空想不如学习)

14、“韧性”是指物体柔软结实而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无不体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候这种文明的“韧性”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各自岗位上,更加需要激发这种文明的“韧性”,不怕挫折克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梦想成真不会遥远!

15、不管哪种结论,都是根据和地球相类似的情况来推断的。在论证方法上,就是类比。

16、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学习改变自身)

17、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18、《晏子使楚》中,晏子机智的回答了楚王的问题,“南橘北枳”的成语就是其中的经典。

19、《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类比手法: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3.、鲁迅《拿来主义》类比论证: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20、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主体事物齐王与客体事物邹忌之间,在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的态度及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上,均表现为“私”“畏”“有求”这三个方面的相同特点。

21、类比论证事例如下:

22、【方法指津】类比论证的基础是类比推理,应从事实出发,又要回到事实,并受事实的检验。

23、例子1:火星与地球均有水,空气,及泥土等有利生物生存的因素。在某程度上支持火星上也有生物这结论。

24、类比论证的例子

25、把水流比作电流。

26、把水压比作电压。

27、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8、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做事用对了方法才会有效果)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学习改变自身)

29、比喻论证:如作者为了论证“平凡却自豪”的观点进行了精彩的比喻.

30、与“比喻修辞”比较比喻是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而类比是两种东西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的。用作本体和喻体的两事物,非同质同类,是形成比喻的前提;有相似点,是形成比喻的关键。用作本体和类体的两事物,同质或同类,是形成类比的前提,有相同或相似点,是形成类比的关键,这是比喻和类比的分水岭。构成比喻的两事物,之所以必须是非同质同类,其原因在于同质或同类事物之间,只存在对比或类比的关系(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

类比论证的通俗例子

31、(如果邹忌不是以自身经历为事实基础,那么,类比推理就没有起点。又如齐威王没有和类比的事实有相同的属性,也不能推出“王之蔽甚矣”的正确结论。由此可见,客体事物(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的事实)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齐王“蔽甚矣”)的作用)

32、类比论证文段

33、这部分也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南橘北枳与齐人在齐不偷盗,在楚就成为盗贼,进行类比。

3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5、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36、鲁迅《未有天才之前》类比: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因为倘不遭了戕贼,他就会生长,成熟,老成;独有老衰和腐败,倒是无药可救的事!类比修辞1、定义: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2、作用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类比的逻辑推理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在文学中,类比属于比喻范畴,与?明喻、隐喻紧密相连,但又同中存异。类比是扩展式的比喻,所涉及的两事物间的相似点往往非止一端,各各对应,形成逻辑推理的前提。

37、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鱼和熊掌都是美味,我都想要,但是二者不可能都得到,那我就取熊掌吧,生命和大义都是我想要的,但如果我不能二者兼得的话,我宁愿失去生命,以全大义。典型方式。

38、刘禹锡《陋室铭》类比手法的运用: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鸣。

39、把用弹簧连着的小球,比作分子间的作用力。

40、类比论证:如《晏子使楚》中的因水土不同而橘变为枳

41、示例: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虽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

42、原文是:“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要专一)

44、小孩乙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一点。理由:发热的物体离我们远一点,我们就会感到凉快一点。太阳是发热的物体,在早晨时,我们会感到凉快一点。结论:早晨的物体离我们远一点。

45、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自以为通,别人也以为通了,但一看底细,还是并不怎么通,连明人小品都点不断的,又何尝少有?人们学话,从高等华人以至下等华人,只要不是聋子或哑子,学不会的是几乎没有的,一到学文,就不同了,学会的恐怕不过极少数,就是所谓学会了的人们之中,请恕我坦白的再来重复的说一句罢,大约仍然胡胡涂涂的还是很不少。(鲁迅《人生识字糊涂始》)

4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有恒心)

47、语出《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8、因此谁也没有被对方说服,连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当然太阳离我们远近这个物理问题在孔子的时代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我们这里只讨论类比的论证方法。

49、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就是是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通过两个不同类事物某方面的相似处比较,由此及彼地做出推论。

50、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学习改变自身)

51、文段一: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的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小孩子往往喜欢听人谈天,更喜欢陪客,那大目的,固然在于一同吃点心,但也为了爱热闹,尤其是在研究别人的言语,看有什么对于自己有关系——能懂,该问,或可取的。

52、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物与客体事物之间的相同特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许多个。如《察今》,主体事例“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与它的三个客体事例之间,就只有“主观的做法不适应客观的变化”这一个相同的特点。

53、如: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