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50章原文和译文-集合93句

道德经第50章原文和译文

1、第五十五章含德

2、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5、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6、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常自然。

7、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8、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9、这表达了一种追根溯源、本真归真的思想。要理解事物的诸多表现,需要先理解其本源本心。而要避免迷失,也需要不断回归本心本源。这也是道家思想的一个核心,要保持与道的联结,不断回归道的本质,达到身心的稳定与平和。

10、这章用母子关系,形象生动地阐释了本源与变化、守道与迷失的关系。表达了一种求真返真、守道存心的智慧。这种回归本心,守护心性的思想对修身与养性都有重要意义。它教导我们要在变化繁复之中,不忘本心,常怀真知,这才是达致身心稳定的秘密。

11、⑤渊:深的意思。

12、亭之毒之;

13、上善的境界像水,水能够惠及万物而不会争斗,善待处于人们厌恶的地方,因此水的境界接近于道。住在良好的地方,心境深远纯净,以仁慈待人,以真诚言语交往,治理国家能够符合期望,办事能力卓越,行动协调得当。因为不争斗,所以没有人会有过错。

14、这段经文主要讲述了道和德的关系,以及道和德对于万物的作用。

15、道德经第52章原文和译文如下:

16、希望上述对道德经第52章的原文解读和理解能够对您有所启发。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要深入探讨,请随时提出。我将为您做进一步的解答和讨论。

17、译文:人生就是从出生到死亡的历程。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可以长寿但妄为把自己置于死地的人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因为他们过分地追求奉养自己以求生。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兕、虎,在战场上不会被兵器所伤。兕的角无处可用,虎的爪也没了用处,兵器的刃也用不上。为什么?因为他不把自己置于死地。

18、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枯坚硬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具有生命力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受灭亡,树木强大就会遭受砍伐。凡是强大的,反而居于下位,凡是柔弱的,才处于上位。

19、”译文为:“天下万物的起源,就是道。

20、译文: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21、生而不占有,为而不依赖,成长而不掌控,这就是玄妙的德。

22、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23、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24、以下是其中一段的译文:

25、《道德经》是中国古典哲学经典之一,是道家学说的重要著作。第52章的原文和译文如下:

2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27、道是万物的母亲,认识了母亲,就可以认识儿子;认识了儿子,就要持守母亲,直到生命的尽头也不会有危险。

28、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9、道德经第51章译文:

30、道德经第52章原文为:“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道德经第50章原文和译文

31、阴謀不胜阳谋;柔弱胜刚强。

32、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33、”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作者为老子。

34、人民之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3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36、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开始,这个开始就是天下万物的母亲。已经掌握了这个母亲,就可以知道它所生的子嗣。既然知道了子嗣,就应该再守护好这个母亲,这样身体就不会有危险。

37、[译文]

38、【原文】

39、第52章强调了道的重要性,认为道是万物的起源和母亲,只有认识了道,才能认识万物,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40、故道生之,德畜之;

41、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无以为生

42、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开始,这个开始被看做是天下的母亲。在得到了母亲之后,我们就能够了解她所生育的万物。当我们了解了这些万物之后,我们就应该继续保护母亲,这样我们将永远不会失去她。

43、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4、因此,万物都尊崇道,珍视德。

45、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①,事有君②,夫唯无知③,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④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⑤而怀玉⑥。

46、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⑤,亦十有三。

4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8、[原文]

49、④地:低下、卑下的意思。

50、①上善:最高等的善。若:像。

51、③几(ji:一声):作“接近”解。

52、同时,道和德也需要人类的呵护和保护,才能让万物得以健康成长。

53、【译文】

54、道的尊贵,德的珍贵,是自然而然的。

55、道德经第08章上善若水

56、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⑥。盖闻善摄生者⑦,陆行不遇兕虎⑧,入军不被甲兵⑨;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B10。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57、长之育之;

58、【注释】

59、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60、②处:停留、居住之意。

道德经第50章原文和译文

6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62、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63、因此,道生养万物,使其成长,调节其生长,矫正其过失,保护其安全。

64、道是万物的根源,德是万物的养护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万物的生命和力量。

65、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柢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66、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67、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68、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69、这章阐述了Dao的起始与归宿。万物都有一个起始本原,这个本原就是万物的根源母亲。如果把握住这个本原,就可以理解它所衍生出的各种变化与发展。但要防止迷失在繁杂的变化之中,需要回归本原,守护这个母亲。只有回归本原,身心才能安然无恙。

70、道德经第75章译文:

71、道德经第75章原文:

7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73、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jī)于道③。居善地④,心善渊⑤,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⑦。

74、译文: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75、道和德的尊贵和珍贵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干预。

76、道生万物,德养万物,形成万物,势成万物。

77、⑥正:行政的意思。

78、道德经第七十五章的原文如下:

79、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其争短长。它总是停留在众人不愿去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最按近于“道”。上善的人总是甘居卑下的环境,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远博大,待人善于相助、真诚可亲,说话善于信守诺言,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出现过失,招来怨咎。

80、人民饥饿,是因为上面征收过多的税,所以引起了饥饿。人民难以治理,是因为上面过于强权,所以难以治理。人民轻生,是因为上面过分崇尚生命,所以轻生。只有不以生命为重的人,才是真正的贤者。

81、这一章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相契合,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82、⑦尤:怨咎。

83、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84、道德经第51章原文:

85、这段经文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珍视生命,保护环境,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86、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87、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88、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89、春秋时期·老子

90、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

道德经第50章原文和译文

91、养之覆之。

92、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持守道,不要违背道的规律,才能避免危险。

93、人民之所以会遭受饥荒,是因为统治者榨取吞食赋税过多,故而遭受饥荒。老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奉养过于丰厚奢侈,将民脂民膏都搜刮干净了,人民无以为生,故而轻死去冒犯法律。只有不把生命当成有所作为的事,这才会比珍惜生命还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