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新解【精选50句】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新解

1、有位南郭先生,整天无所事事。他听说了齐宣王的喜好后,就托人向齐宣王介绍,并吹嘘自己是吹竽的高手。齐宣王听后,便请他加入了自己的乐队。每当在表演的时候,南郭先生都表现出一副十分卖力的样子,其实他的竽根本就没有声音。就这样,南郭先生靠着蒙骗,拿着丰厚的薪水,过着舒适的生活。

2、因此,"滥竽充数"可以理解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没有实际价值或能力的人混在一起,以填补空缺或凑数。

3、滥竽充数通常用来形容用人不当,或者指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伪装成有能力的人。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个人、团队或者组织中的不良现象。

4、几年后,齐宣王去世,齐湣(mǐn)王当了国君。虽然齐湣王也喜欢音乐,但他不喜欢听合奏,他让乐师挨个独奏给他听。南郭先生眼见混不下去了,急得团团转。最后只好悄悄收拾行李逃走了。

5、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意为用能力平庸的人来充数,表面上看似增加了人数,但实际上并不能提高整体的实力。

6、滥竽充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典故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儿,弄虚作假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终究会露出马脚。做人更要实事求是,要有真才实学,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7、滥竽充数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8、齐王一听,欣喜万分,如获至宝。从此南郭先生就过起了滥竽充数的日子。随着时间的流逝,齐宣王的儿子齐湣王即位了,他可不喜欢300人合奏,只喜欢独奏。没有真材实学的南郭先生只好连夜逃走了。

9、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主要用作谓语、宾语、定语等

10、春秋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竽乐,每次都要三百人合奏。南郭先生为了混饭吃,冒充竽手,但实际上并不会吹竽。后来,宣王死了,湣王继位,改为让三百人独奏。南郭先生只好离开。这个故事被称为“南郭吹竽”,并引申出成语“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有两层寓意:一是讽刺没有真才实学而蒙混过关的人;二是讽刺不辨贤庸却爱慕虚荣的掌权者。

11、滥竽充数(拼音lànyúchōngshù)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1]

12、是的,"滥竽充数"是一个成语。

13、滥竽充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译成现代汉语是说,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14、①比喻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也比喻以次充好。

15、滥竽充数讲述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先生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也爱听吹竽,但喜欢听独奏,于是便让乐师挨个演奏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后便逃走了。因此,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人要实事求是,要求真才学,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终究会败露。

16、滥竽充数是成语。

17、滥竽充数一般是形容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中间凑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这个成语故事中,滥的意思是混杂,失实,引申为蒙混之意。

18、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爱音乐,他特别喜欢听竽乐合奏,于是,在宫中组织了一个三百人的乐队,每次想听音乐,就让这三百人一起吹奏竽乐。

19、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20、是东郭先生吹竽,他不会吹,佯装会吹,混入队里和其他人一起吹,薪资大家有份,后来皇上要一个一个来吹,他就跑了,故事是这样的。

21、滥:失实的,假的。充:冒充。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不好的装好的。

22、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善于吹等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都能拥有特别优厚的待遇。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姓南郭。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乐队,于是设法求见宣王,向宣王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宜王的欢心结果宣王把他也编入吹竽的乐师班里。

23、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延伸出了成语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24、我们中华民族流传下来许多这样的成语、谚语、传说等等,它们大多是一个有趣、能给以启发小故事。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我们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25、滥竽充数(拼音lànyúchōngshù)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1]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

26、滥竽充数是一个成语。

27、❷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28、【滥竽充数意思】

29、齐国国王有个癖好,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要300人一起合奏。合奏完了,都会有奖赏。齐国有个叫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可他想得到那份丰厚的奖赏。他灵机一动,一个贼点子油然而生。

30、"滥竽"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比喻没有实际价值或能力的人混在一起,以凑数或填补空缺。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新解

31、"滥竽充数"并不是一个成语。它是一个成语的组成部分,由两个部分组成:"滥竽"和"充数"。

32、竽是古代一种簧管乐器。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不会吹竽的人混杂在吹竽的乐队里充数。因为大家一起吹的时候根本听不出谁在吹谁没有在吹,所以这位南郭先生可以充数

33、❶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34、它的意思是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35、它的意思是指在某个领域或活动中,有些人没有真正的能力或才华,却混迹其中,以虚假的表现来充当一员。这个成语源自古代音乐家竽(yú)的故事。竽是一种古代的管乐器,需要高超的技巧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而有些人为了凑数或虚耗时间,就会拿起竽乐器,却演奏得很差劲,只是为了凑数而已。因此,"滥竽充数"成语就用来形容那些没有真正能力或才华,却混迹其中的人。

36、滥:失实,与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竽:古代一种簧管乐器。滥竽:冒充会吹竽的人。充数:凑数。

37、"充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填补空缺或凑数,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要求。

38、滥竽充数故事主要讲的是: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39、“滥竽充数”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寓意:弄虚作假的方式纵然可以换取一时的成功,但换不来一世的成功。人只有刻苦学习,使自己拥有真才实学,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40、②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41、意思就是这个人本来什么都不会,一点真本事都没有,看见别人很多人都在那里唱歌或者是吹葫芦,那么他也假装在那里做,其实自己根本没做。

42、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寓意: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事,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43、滥竽充数是成语。滥竽充数是由古代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故事讲了一个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假装为国王吹竽充数,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不懂装懂,以外行装内行,以次充好。

44、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45、人一起合奏,我只要装装势不出声,国王根本听不出来的。于是,第二天,他便来到国王跟前,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这个世上最会吹竽的高手,如果你不收我,你会后悔莫急的!”

46、是成语。

47、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滥竽充数,汉语词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48、【典故】

49、竽:一种簧管乐器。不会吹竽的人冒充吹竽行家;混在乐队中凑数。比喻没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或以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表自谦。

50、是成语。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宣王的一个故事。意思就是一个人在很多人中是看不出来是优劣的。不过现在也有很多人自谦说自己能力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