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门下走狗

青云谱随想,读后感?

……匆匆合上书本,优美的文字还在脑海中回荡,眼前又浮现出余秋雨在山水之间的沧桑背影,心头仿佛有无数文思在撞击着胸膛,手也不由自主的活动起来,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纵观《青云谱随想 》这部散文似乎每一章的内容都可以写出一篇与正文字数相同的读后感,但我既没有那样的文采,更没有那样的耐心,所以只好将这部书梳理规整为这篇短文,来表达我对此文章的喜爱与对作者的敬仰。 在《青云谱随想》中 朱耷与徐渭的坎坷人生,让他们有时忧怅,有时癫狂。可也正是这无比坎坷却充满传奇的经历促使他们挣脱了世俗的牵绊,从而登上了艺术的巅峰!甚至让郑板桥和齐白石这样的大师都在徐渭的画前说出了:“原作青藤门下走狗”的话来。可是像我这样对绘画一窍不通的人实在无法理解,这些自己已经成为大家巨匠的画家为何还会这样自惭形秽的去赞美一位早已故去的古代画家呢? 回望此文,其实还有许多文章打动我的心灵,我也还有许多感受似乎没有说出,怎奈此时的我已是腹中空空,如若在写下去只怕自己粗糙重复的语句会亵渎这部细腻精巧的文集,所以就这样了吧。

文化丨“走狗”最初是褒义,它是怎么发展成贬义词的?

在一些抗日影片中,汉奸、特务、日本翻译,统统被称为日本人的“走狗”。其实,“走狗”一词在先秦时期是一个中性词。一指猎犬,如《战国策·齐策四》载:“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走狗”也指替人效力者,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狡兔死,走狗烹。”后来,词意发生改变,现比喻受人豢养的帮凶或无耻小人的代名词。 在我国文艺史上,“走狗“一词,还用来比喻甘愿做他人的门生。郑板桥曾给自己刻过一枚“徐青藤门下走狗”的图章。这个提法既意味着对前辈的尊敬和推崇,也有自谦的用意。 齐白石老人为先人之才智、气节所折服,深觉能做诸人门下之“走狗”,不胜荣幸。他曾作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意思是说,齐白石老人不仅愿意做徐渭的“走狗”,还想做吴昌硕和朱耷两位大家的“走狗”,要轮值于三家门下。 “走狗”一词发展到宋元时期,由于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演变成为一个贬义词,意指受主人豢养的爪牙、谄媚的人或阿谀奉承的人。 南宋宁宗时,宰相韩侂胄在都城临安吴山修建了一座别墅,取名“南园”。一日韩宰相游其间,感到美中不足:“南园”状尽田园景色,惜缺犬鸣。结果,顷刻,园内传出“汪汪汪”的“优美动听”之狗叫声。原来是一个姓赵的临安知府在学狗叫。韩宰相闻之大乐,“遂亲爱之”,立刻破格提拔赵知府为工部侍郎。时人讥之“狗叫侍郎”。 清人袁枚善于结交显贵,在《随园诗话》中以大量笔墨来吹捧高官毕沅母亲的诗作。郑板桥因此骂袁枚为“斯文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