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

谥号文正的有哪些人?

范仲淹,司马光,刘统勋,曾国藩。 1、范仲淹: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皇祐四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 2、司马光: 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元祐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3、刘统勋:

谥号文正的有哪些人?

谥号“文正”的人主要有: 1、范仲淹。祐四年范仲淹身患疾病任职,在前去任职途中逝世,被追称为楚国公,谥号“文正”; 2、魏征。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3、许衡。至元十八年许衡去世,被追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著有《读易私言》等; 4、倪元璐。崇祯十七年倪元璐自缢殉节,被追赠吏部尚书,谥号“文正”,著有《倪文贞集》等;

谥号文正的有哪些人?

文正,中国古代谥号。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博得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都是当时朝廷高度认可和文人交相赞誉的国之重臣。历宋、元、明、清四朝,共有26位股肱之臣生前或死后获赠文正谥号这一盛誉,其中宋代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9人,元代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等5人,明代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等4人,清代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等8人。

儒家文正公是谁?

文正公”不是一个官衔或者爵位,而是一个谥号,也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文人大臣的最高谥号。文正是什么意思呢?《周书·谥法解》中对文正的解读第一句即是:“经纬天地曰文,内外宾服曰正”。 仅从这一句就可以看出这个谥号几乎是对一个文臣最高的评价:才华无双德行端正,可谓是文人楷模。也正因为此,这个谥号帝王轻易不给,若是给了,便是社稷之臣。 实际上,“文正”并不是一直是最高荣誉代表,唐代最高的谥号是“文贞”,比如魏征;到了北宋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这才改为以“文正”为高。因此,得到文正谥号的大臣,大多是在宋代之后,我们简单罗列一下。

谥号文正的诗人是谁?

1. 范仲淹。 祐四年范仲淹身患疾病任职,在前去任职途中逝世... 2. 魏征。 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辅佐唐太宗共同创... 3. 许衡。 至元十八年许衡去世,被追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 4. 倪元璐。 崇祯十七年倪元璐自缢殉节,被追赠吏部尚书,谥号“文正”... 5. 刘秉忠。 在元初政坛,刘秉忠对一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重大作用。

谥号文和文正到底哪个更好?

谥号文正更好。 谥号真的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只有褒贬之分。具体是怎样也不一一累述。主要是对人物平生中肯的评价罢了,《明会典》记载最早出现了谥号固定的排序。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文正文靖的区别?

文正是对那些。有学问,有风骨的文臣追加的谥号。 文靖是对那些。在朝廷任上。死掉的文臣追加的谥号。 文正和文靖。虽然都是对文臣的嗜好。他们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主要是依据臣子生前的功绩。他们所想表达的分量也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每个文臣都能得到这样的谥号。

文正与文忠的区别?

1、意思不同: 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的大臣一种谥号(评定)。在清代的谥号中,文忠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 文正,认为是文人的最高评价。以前叫文贞,宋朝为避讳改成文正。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 2、地位不同: 从宋代以后“文正”便是对大臣的最高谥号,比较有名的如司马光、范仲淹等死后都谥“文正”。清代的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 清代权利核心机构为军机处,但军机处给大臣上谥号时最高只能谥到“文忠”。...古代大臣死后谥号,清朝有哪些大臣谥号是文襄,哪些是文忠。清代的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

什么是文正的人?

文正是古代谥号,在历史上,统治者是不轻易地把这个谥号给人的,所以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司马光,耶律楚材 ,方孝如,曾国藩等。

文正谥号有几个?

最初是文贞,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 总结如下 北宋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八人。 南宋得文正谥号的有陈康伯、蔡沈。 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 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刘理顺。 清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

“文正”,和“文忠”,这2个,谥号是什么意思?

【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諡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与此同例,与【武】字搭配组成二字諡号的用字依次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与【忠】字搭配组成二字諡号的用字,依次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 这样一来,諡号不仅具有特定的涵义,而且具有特定的等次,在众多的諡号之中,【文正】居於首位,难怪明清时代的朝臣诸公要为谋取这一荣誉大动心思。例晚清重臣张之洞,自恃功冠群僚,当他得之曾国藩死后获諡【文正】大感不平,愤愤然道:「如涤生(曾国藩字涤生)者,也能諡【文正】,那我又该得諡如何?」可怜他那料得到自己身后,竟然仅得諡【文襄】,不但远比不上曾国藩的【文正】,而且比李鸿章的【文忠】还低了十多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