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龙的形态动作神态的句子 -摘抄66句

描写龙的形态动作神态的句子

1、放龙入海;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2、二龙戏珠;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

3、活龙活现形容神情生动逼真,好像就在眼前一样

4、其二:有的刻着两条龙龙尾缠绕,两头相对含花。

5、龙的形象富有生气,为一般动物样,没有神圣、威严意味。

6、陆海【题龙门寺】窗灯林霭里,闻磬水声中。更与龙华会,炉烟满夕风。

7、盘龙卧虎;盘:盘旋,弯曲。盘曲的龙,卧居的虎。比喻隐藏的人才

8、龙韬豹略指兵法

9、对现代中国人来说,龙的形象更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人们激动、奋发、自豪。

10、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

11、恐龙是所有陆生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

12、洪武、永乐:

13、龙的形体多样。一是常见的行龙,穿云破雾。二是出现正面龙:龙体不作横三曲状,而作竖立状:龙头在上,尾在下,四足分列左右,头面正对观赏者,故名。三是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

14、陆龟蒙【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兰眼抬露斜,莺唇映花老。金龙倾漏尽,玉井敲冰早。

15、孙逖【同洛阳李少府观永乐公主入蕃】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

16、还有的刻着上串下跳的龙

17、其一:有的刻着两条龙互相缠绕,龙头呈V字型,并且嘴里吐着水花。

18、恐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

19、赵州桥文中采用了排比句。介绍了3种姿态的龙。

20、大体承袭元代的风格。

21、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多见龙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象征男女爱情。又多二龙戏珠。凡此说明龙的纹饰寓意已大为世俗化。嘉庆以后的龙纹,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

22、这三种龙的形态描写用词不多,但偏偏描绘出了龙的多种形态,让人感觉有群龙聚会,各现神态的像亲眼目睹的,活灵活现。

23、汉代学者王充就曾指出过,龙的角像鹿,头如驼,眼睛如兔,颈如蛇,腹似蜃,鳞如鲤,爪似鹰,掌如虎,耳朵像牛。

24、据许多学者研究,中国的龙,此时才与封建帝王的权威有关,成为帝王象征,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因为宋代磁州窑、定窑、吉州窑等窑产品上都有龙纹出现。宋代的龙纹形象威武,极有神彩,象征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25、白龙鱼服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

26、虎斗龙争;比喻群雄互相争斗

27、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28、李峤【龙】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

29、龙行虎步;形容帝王的仪态,比喻威仪庄重,气度不凡

30、老迈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便

描写龙的形态动作神态的句子

31、应物【龙潭】石激悬流雪满湾,五龙潜处野云闲。暂收雷电九峰下,且饮溪潭一水间。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回瞻四面如看画,须信游人不欲还。

32、东方虬【昭君怨三首】掩泪辞丹凤,衔悲向白龙。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

33、龙是水神,水中行走是龙的拿手好戏;龙又是天神,腾飞云天是龙的看家本领。

34、跨凤乘龙;比喻结成夫妻或成仙

35、龙身开始变得粗一些。此时又有一种飞翼龙出现,这种形式的龙,此后明代各朝的清代康、雍都还有。还有所谓香草龙--龙尾呈多枝卷草形,为此时前后特有。

36、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龙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五千年伟大历史的象征,是崛起的伟大中国人们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大胆创造、诚信和谐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37、雕龙画凤刻绘龙凤放龙入海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凤表龙姿形容英俊的仪表虎斗龙争比喻群雄互相争斗活龙活现形容神情生动逼真,好像就在眼前一样踞虎盘龙形容地势雄伟壮丽亢龙有悔指居高位而不知谦退,

38、风从虎,云从龙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

39、龙成鳄鱼形状,神态凶猛。

40、来济【出玉关】敛辔遵龙汉,衔凄渡玉关。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

41、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明代陶瓷器上的龙,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

42、令狐楚【相和歌辞·王昭君】锦车天外去,毳幕云中开。魏阙苍龙远,萧关赤雁哀。

43、龙的动态、动感激发着中华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龙那种腾飞而起的姿势和凌云志上的神情,仿佛聚集着人们的高大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44、龙是中国古老传说中的神兽不管各个朝代特征有何变化,但其象征始终是吉祥和高贵。

45、墙壁上描绘的是九龙戏珠的图案,九条龙栩栩如生,色泽鲜艳,形态逼真。有的巨龙好似腾云驾雾,要伸出影壁,飞向天空,有的瞪圆双眼,怒目而视,有的张牙舞爪,摆开架势迎战,有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有的耀武扬威,得意洋洋,还有的回首遥望,呼唤同伴……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46、亢龙有悔指居高位而不知谦退,则盛极而衰,不免有败亡之悔

47、龙头蛇尾;比喻开头盛大,结尾衰减

48、有的刻着手舞足蹈的龙;

49、在一片树林中,有许多恐龙,其中有剑龙,它的个子很高,也很壮,还对着天大声吼;有雪龙,它又高又胖,尾巴又粗又长;有小板龙它的妈妈,板龙妈妈高,小板龙矮,比我还矮,才到我的颈部。有霸王龙,它的力气非常大,尾巴一甩能打倒一座房子。我很高兴,费了好大的劲偷偷地爬到霸王龙头上,哇,真高呀!一伸手,快摸到蓝天了。霸王龙发现我在它的头上,把脖子一摆,想摔死我,我就使劲一滚,滚到了草地上,好险!还有翼龙,它会飞,也会走,还会爬树,它爬树的时候......我醒了。

50、凤表龙姿形容英俊的仪表

51、清代的龙,身躯亦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

52、阎朝隐【奉和登骊山应制】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

53、龙为图腾的时代,人们尊崇它是为了获得祖先神灵的荫蔽庇佑。其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从幼稚的图腾文化中挣脱出来,又将赋予龙的种种特质作为锤炼自身的标准。民间的龙舟竞赛就是人们在体现健与力的精神。在汉语词汇中,凡涉及到龙的,也大多是含有这种精神。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猛若蛟龙”等等。

54、其三:有的刻着两条龙龙头相碰,呈八字型,嘴里吐着水花。

55、龙包含着智慧、刚勇的特质。远古时期的华夏民族英雄,都被赋予龙的外貌。如开天辟地的盘古,创造万物的伏羲,炼石补天的女娲,统一中原的黄帝,防洪治水的夏禹,火战专家祝融等。这些龙形化的英雄,模样犷悍猛毅,勃勃有生气,本身就是一种力的礼赞!后来还把老子比作龙,孔子则为凤,将诸葛亮喻为“卧龙”,庞统则为“凤雏”。这都是对他们具有的超群不凡的才智、勇气给予的表彰。

56、在屈原的时代,对龙敢于疑问的人毕竟是少数,因为龙具有神的意象。但屈原提出的这类问题,却一直在历史的山谷中激起回响。当我们徜徉于九龙壁前,漫步于紫禁城中,或仁立在太和殿内时,威武神奇、神态各异的龙的形象,使人有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真像它们就要喷云吐雾、腾空而去。

57、有的刻着母子相抱的龙;

58、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59、龙凤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体现,龙在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久远的影响。龙凤对塑造、陶冶民族性格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本身浓缩和寄寓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刚强坚韧的伟大精神。

60、龙腾虎跃;腾:飞腾;跃:跳跃。像龙在飞腾,像虎在跳跃。形容非常活跃的姿态

描写龙的形态动作神态的句子

61、东方虬【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掩涕辞丹凤,衔悲向白龙。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

62、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元代龙纹的特点是:龙头小、身细长,有背鳍(脊),有三爪、四爪、五爪几种爪、鹿角、方格鳞、龙身矫键灵活,充满生机。形式有云龙、赶珠龙、龙凤。刻、印、画都有。

63、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

64、一身明黄色的龙袍,端坐在龙椅上,好似睥睨天下,俯视万生。

65、踞虎盘龙;形容地势雄伟壮丽

66、龙寄寓着人定胜天的理想。历经各种自然灾害之苦的人们,从上古洪荒时代,就追求着一种战胜自然的神奇力量。于是有了应龙助禹治水的传说,然而这种神灵本不存在,人们祈求神灵的活动并不能阻止灾难的发生,而人的能力在社会发展进步中日益加强了。这样,就敢于摆脱神灵的摆布,又将龙置于人类的对立面,呼唤起降龙擒蛟的英雄来。这期间有杜宇斗恶龙治水,娶龙妹为妻;李冰斗蛟战江神;二郎锁孽龙等等这些传说。这都充分表现了人类抱着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念,和敢于同大自然斗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