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叶圣陶的相关资料
1、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2、风来无影去无踪,应该是最难描摹的。可是也有人妙笔生花,写出风的特点。叶圣陶先生正是其中的一位。
3、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4、从语言来看,本文语言质朴平淡,作者始终平平道来,如叙家常,如我们都念过回圣陶的小说、酒喝完了答,又去乱走,他也跟着等语言,便如同人们的日常对话。
5、这阵《风》给你留下什么感觉呢?
6、(该诗最后标有“1934年6月发表”字样,《叶圣陶儿童文学全集》和北京师范大学版小学语文课本使用的都是这一版。)
7、叶圣陶的简介
8、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9、叶圣陶写的《风》赏析
10、小诗《风》,作者叶圣陶,入选叶老本人的各类选集,和各地出版的语文课本。这首诗,有的版本两节,有的版本三节,根据现有资料可以考定:前两节有所本,是叶老的翻译作品,第三节则是他的仿写,也可以称之为仿作、续写。现据《叶圣陶集》(第四卷,1987)抄录三节版小诗如下: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11、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地审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
12、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笔名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
13、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代表作有《隔膜》《线下》《倪焕之》等,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代表作品《隔膜》、《稻草人》、《线下》、《脚步集》、《西川集》
14、虽然“谁也没有见过风”。但当“树叶微颤”“林木点头”“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风来了。而且细心的朋友还会发现,风越刮越大了。
15、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6、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7、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18、背景资料:叶圣陶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苏州,因此对苏州园林有着深深的眷恋,正因为这种深厚的感情和对苏州园林的熟悉,才写出了生动而又极尽苏州园林特征的文章。
19、从选材来看,作者选取的也都是些日常生活中极平常之事,看似松散,但由于作者对人物非常熟悉,将人物性格特点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却能够写出人物的神韵,写出人物的特色。
20、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1、但是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22、《书的夜话》是现代着名作家叶圣陶写的。他通过三本书的不同经历讽刺了不同的藏书人或读书人。 紫皮书的主人是一个要看书而没有书、要看书而不看书的人。他很穷,想从这些书中吸取哪怕最小的一部分用以改善自己的处境。后来,他攒了点钱,买了几本书。最初,他看得很用心,把书里最细微的错误都校对出来了。后来,他认为把书从头看到尾是很愚蠢的,他发现了一个最简捷的办法,就是只看序文。他看了几本书的序文之后,写了一篇文章,投给报馆。这篇文章被刊登出来了,他得到了一笔稿费。于是,他继续写文章,材料不用愁,从许许多多的书的序文中找。钱财来了,名誉也来了。他成了读书大家、成了博览群书的人。对他而言,读书只是他的生财之道,只是他欺世盗名的工具而已。红皮书的主人只买书,从来不去读书,而是凭借藏书来附庸风雅,把自己鼓吹成一个博学多才的文人。对他而言,藏书只是伪文人的一种外包装而已。 破书的主人们读破书耗尽心力,学成了,就去教学生。学生据此学成了,再去教学生的学生。书被他们吃进去,吐出来;再吃进去,再吐出来。除了吃和吐,他们没干别的。没对世界做出一点新的贡献。 叶老用童话故事的方式讽喻了形形色色的伪知识分子,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不得不为之慨叹,也会不由自主地以此和现实生活的某些人对号入座。慨叹之余,我们应当以此警醒自己:书只是我们的学习工具,而不是包装某种身份或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道具,同时,我们要讲究读书方法,切忌死读书、读死书,要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读书,灵活掌握书本知识,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创造更多更有意义的价值。六年级:孙海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