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可刺秦王

本文目录一览:

荆轲刺秦王选自?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荆轲就这样牺牲了。

荆轲刺秦王是什么典故?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荆轲刺秦王的真实历史?

荆轲刺秦 战国末期历史事件 荆轲刺秦指的是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年),秦已灭韩赵,兵临易水,荆轲受燕太子丹派遣,携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事败被杀。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即燕王喜二十八年,太子丹派荆轲作为使者,携带夹有匕首的燕国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连同秦国逃亡到燕国的败将樊於期的首级,以请求「举国为内臣」的名义去朝见秦王嬴政。以便行刺秦王,挽救燕国。荆轲临行前,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之,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表达了自己义无反顾的精神。大家听了非常伤感,皆垂泪涕泣。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前往秦国都城咸阳。

荆轲刺秦王的真实历史?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荆轲刺秦王历史背景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荆轲失败了,详细过程是荆轲拔出他的匕首,朝秦国王扔去。不幸的是,他只刺穿了秦国王的耳朵,匕首刺穿了铜柱,使火花进出。秦国王趁机转身扑向荆轲,砍断了他的双手。 荆轲背靠着铜柱笑了起来,双腿张开,坐在地上,大声尖叫道:“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 然后卫兵冲上前去杀死了荆轲。

荆轲刺秦王结果是什么?

荆轲刺秦王,图穷匕首见,结局是荆轲死了,秦王未伤分毫。荆轲受楚燕国太子之命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当时燕国弱小,秦国强大,为保燕国不被秦国吞并,燕国只能割地保平安。 但随着荆轲刺秦王的失败,秦王大怒,立马派大将王翦进攻燕国,燕国奋力抵抗,但仍非秦国对手,最终燕国还是被秦国吞并了

荆轲几岁刺秦王?

荆轲是战国末期有名的刺客,卫国人,出生年月史料没有记载,推断其在刺秦王时超过40岁。 按照《史记 刺客列传》推断,荆轲在公元前246年“以术说卫元君”,这时已经成年,而古人的成年礼即“冠礼”要在20岁以后,所以荆轲在公元前246年已经20多岁了,又过了19年,著名的“荆轲刺秦王”发生,所以荆轲此时已经超过40岁了。

荆轲刺秦王作者是谁?

荆轲刺秦王作者汉代刘向。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其作者是汉代刘向。故事讲的是战国末期,秦王嬴政想一统天下,秦将王翦已经灭了赵国,陈兵燕国边界。燕国太子单心生恐惧,就请荆轲拿着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像秦王嬴政投降,以为刺杀秦王嬴政,最后图穷匕见,没有能够杀了嬴政,荆轲被侍卫杀死。

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不是秦始皇?

是的,就是秦始皇嬴政。 公元前227年,荆轲受燕太子丹派遣,携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事败被杀。事后秦王政大怒,命令大将王翦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带兵抵抗,无奈非秦军的对手。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军攻下燕国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往辽东郡。秦王又派大将李信率军追击,非要将太子丹拿住,否则不肯罢休。燕王喜听从了代王嘉的计策,被迫缢死太子丹,将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军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