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围剿

本文目录一览:

第五次围剿堡垒主义是什么意思?

第五次反围剿的堡垒主义,是王明为代表左倾机会主义在军事上的表现。所谓堡垒主义,就是不顾敌强我弱的形势,放弃红军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实行消极防御,以堡垒对堡垒。 敌人是钢筋混凝土的堡垒,步步紧逼;红军是泥巴、门板的堡垒,对国民党的飞机、大炮、坦克,结果必然是步步退缩,一年苦战,根据地越打越小,红军越打越少,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五次围剿革命根据地有哪些?

国民党进攻的主要方向是中央苏区及江西苏区。苏区主要还有,鄂豫皖苏区,闽赣苏区,湘西苏区,川陕苏区等。

第五次反围剿湘江之战?

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湖南道县和广西全州县的湘江两岸地区,湘江战役爆发。此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为惨烈的一仗。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红军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 湘江战役,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在湘江以东围歼的企图,但也遭遇了自成立以来最为惨重的损失,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这一严重失利,是“左”倾领导者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是错误路线的失败。 湘江战役的严重失利,促使更多的红军指战员,包括一些曾经支持“左”倾错误的党和红军高层领导,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左”倾冒险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危害。

湘江战役是几次围剿?

湘江战役不属于反围剿战,它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长征初期的关键战役。 湘江战役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惨败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毛泽东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内外形势?

第五次反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指的是1933年—1934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经过一年奋战,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 1933年9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开始。从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在红军的多次反“围剿”中,第五次反“围剿”历经时间最长,红军损失最大,教训最深刻。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中谁?

第五次反围剿指的是1933年—1934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经过一年奋战,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 1933年9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开始。从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在红军的多次反“围剿”中,第五次反“围剿”历经时间最长,红军损失最大,教训最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