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36计第四计典故?

“以逸待劳”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四计,属于胜战计,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计谋。指作战时不先发动攻击,养精蓄锐,等敌人疲惫之后在发动攻击,一举拿下。这词出自于《孙子·军争》。接下来列举比较典型的案例。 夷陵之战,以逸待劳 三国时,吴国擒杀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报仇。此时刘备锐气正盛,并且居高临下,陆逊深知难以取胜,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静观其变,就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慢慢的开始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开始松懈。 此时刘备也犯了兵家大忌,帅军在山林安营扎寨,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陆逊看到此景,觉得时机成熟,下令全面反攻,—把火烧毁蜀军连营七百里,打得蜀军措手不及,伤亡惨重,慌忙撤退。也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夷陵之战”。

36计故事中的计谋故事?

空城计 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夙愿,率领大军北伐曹魏,但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里。 诸葛亮传令,藏起旌旗,打开城门,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谈笑风生。 司马懿率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状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于是撤退。

36计故事讲解?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 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 声东击西 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三十六计中十个故事?

第一计 瞒天过海。邓艾奇袭成都,魏延的奇袭长安之计,都是用的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许攸的攻打曹操许都之计,就是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曹操试图借刘表之手杀死祢衡,以及刘表借黄祖之手成功杀了祢衡,都是借刀杀人;郭嘉遗计定辽东也是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黄忠和法正杀掉夏侯渊,就是用的以逸待劳;张飞战马超也是。 第五计 趁火打劫。在曹操攻打徐州的时候,吕布和陈宫就是用的趁火打劫占领了曹操的山东。 第六计 声东击西。诸葛亮派赵云在箕谷率领少量军队作为疑兵,自己欲率大军出斜谷,就是用的声东击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