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对联

本文目录一览:

岳麓书院门前的对联是什么?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 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惟,语助词,没有意义。这句相当于“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

岳麓书院门前的对联是什么?

关于这幅对联,还有一种说法,当时袁明耀提出上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请诸生作对,然而并没有人能对上来,故将其拆成上下两联。如果题主在讲堂认真观察的话,可以看到讲堂柱子上悬挂有这幅对联,下联是“沅生芷草澧育兰花”,是冯友兰先生听说这个典故时所对的下联。回学校了,补上图对联落款冯友兰八十有七

岳麓书院上的对联是?

“天下文章出于桂林,万古人才归岳麓”。 因为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学术机构,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自唐代至明清时期,曾先后多次兴建和修葺。 这个对联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岳麓书院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展现了岳麓书院所具有的深厚历史积淀和人才辈出的荣耀历史,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灿烂辉煌。

岳麓书院上的对联是?

岳麓书院大门的对联是:上联:惟楚有材;下联:于斯为盛;横批:岳麓书院。大门门厅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二门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横批:名山坛席。

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全文?

全文就是“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这是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不是什么文章。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此地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由来?

由来:有考证出自康熙四十八年安陆知府杨绿绶撰写的《创建阳春书院记》,杨知府认为创建书院的目的,“一以仰古人,一以开后学,欲使肄业其中者,词擅《阳春》,文赓《白雪》,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文章第一次把“惟楚有材”和“于斯为盛”两个成语组成一个新的词组,并赋予了新的意境。《湖北通志》记载: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湖广巡抚林天擎到武昌贡院祭拜孔子时感叹“惟楚有材”,撰入《武昌府学重修记》中,百余年后的康熙年间,“惟楚有材”四个大字被写成匾额,悬挂于武昌贡院牌楼上。 嘉庆年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楹联悬于岳麓书院山门,1933年该联曾移挂湖南大学新图书馆,后毁于日机轰炸。1984年,湖南大学又根据原件照片复制,复挂于书院山门。此对联因岳麓书院名声大噪。后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武昌贡院及牌楼被毁于兵祸。咸丰八年(1858年),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主持重修武昌贡院及牌楼。时任兵部右侍郎的曾国藩重新题写“惟楚有材”四字匾额,重新悬挂于武昌贡院牌楼上。1958年,此牌楼因大风而倾覆。

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由来?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分别是湖北武昌凤凰山麓一座木构牌楼的名句和湖南长沙岳麓书院门前的一幅对联[12][13]。[1]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即楚材晋用的典故。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2]。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说法有考证出自康熙四十八年安陆知府杨绿绶撰写的《创建阳春书院记》,杨知府认为创建书院的目的,“一以仰古人,一以开后学,欲使肄业其中者,词擅《阳春》,文赓《白雪》,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文章第一次把“惟楚有材”和“于斯为盛”两个成语组成一个新的词组,并赋予了新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