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何须桑梓地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诗句出自《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意思是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全诗如下: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意思?

1、解释(1)桑梓地:出自《诗经.小雅.小弁》“为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为父母所栽种,对其必须表示敬意.后用其比喻家乡。(2)整句话的意思是:死后可以葬在任何地方。 2、出处:毛泽东的七言绝句《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3、全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4、创作背景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毛泽东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毛泽东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埋骨何须桑梓地什么意思?

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意思是:死后可以葬在任何地方,无需埋骨故乡 这是西乡隆盛的一首诗。全文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此诗的意思是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实现理想和抱负,不应贪恋故乡的一草一木,而应该四海为家,上下求索,正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桑梓地:出自《诗经.小雅.小弁》“为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为父母所栽种,对其必须表示敬意。后用其比喻家乡。

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出自毛泽东的《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欲走出家乡去实现更大的理想。 全文如下: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 死后埋葬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什么意思呀?

意思是: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 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 出自《七绝·改诗赠父亲》,是毛泽东1910年赠给父亲的一首七绝,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借自月性和尚用以自勉的一首诗略加修改而成。毛泽东适应自己的情况做了改动,表达了他远大的志向,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创作背景: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以作告别。走出乡关,毛泽东离故乡越来越远。然而,骨子里那固有的乡情、亲情始终未曾从毛泽东心中抹去。 赏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 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 从诗句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寓意深远的感叹,从而受到启迪。 全诗通俗易懂,平仄押韵流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巧借古今中外经典词句,变为自己明志之诗句,简洁而不简单。 通俗不失大雅,是毛泽东心态、 志向的真实流露。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 倔强、 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埋骨何须桑梓地全诗解释?

意思: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 出处:近代毛泽东所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 原文: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