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

本文目录一览:

中庸三字经完整版?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庸全文及译文读解?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 “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中庸章句原文及译文?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yīng)而弗(fú)失之矣。” 【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jué)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中庸全文及译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中庸全文及译文?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中庸的总纲,集中体现了中庸的基本含义。 大意为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断认识新的事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娴习礼仪。

礼记·中庸全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南怀瑾中庸全文及讲解?

《中庸》原文: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达到至诚的境界,人就自然有前知了。不需要求神通,这叫做神通。用方法了、看光了,打起坐、划个符、念个咒……搞了半天脸都搞红了,然后还看到人家的灵魂,那自己已经是神经,神通的兄弟——神经那一边。真正神通就是一念至诚。至诚是什么境界呢?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这个境界。都给你讲得很清楚。所以至诚之道是可以前知。

中庸原文?

中庸的原文如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