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课文【39句文案】

屈原 课文

1、意思是: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2、他有崇高的政治理想,“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正是这种浩博的人道精神引发着他对于祖国和人民热切而忠诚的爱。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4、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5、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

6、第二段从“跪敷衽以陈辞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认为“放言之也”;

7、《离骚笺》.第一段从篇首至“沾余襟之浪浪”,认为“正言之也”;

8、《屈原》共分两部分:

9、屈原:是一位内外兼修、爱憎分明、忠君爱国、有远见卓识但不被君王信任重用的伟大悲情政治家和浪漫主义诗人

10、(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日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11、意思是: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清醒。

12、舞台说明交代人物的表情、动作等,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13、《屈原》课文的主要内容:

14、居然在他的常见政治抒情诗里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伟大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披发行吟,以死明志的屈原,他是怎么样的为国家为国操劳?

15、楚国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等和秦使张仪,内外勾结,愚弄并利用昏君楚怀王,在屈原的周围布下了一张硕大的诬陷网。

16、屈原是一个为光明和自由而战的不屈战士,他是光明与自由的化身。诗人的身分在剧作中已淡化,屈原全然是作为政治家活跃在全剧的冲突中。

17、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18、[品味]通过抒情主人公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主人公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之情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他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19、意思是: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哀伤。

20、第一层: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21、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鱼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蓝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22、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3、第二部分:雷电颂。共分两层。

2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夫》

25、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26、另外,在他塑造的九歌里面的湘夫人,湘君的形象,我们也可以通过这里的故事去感受轩辕那种热忱的爱国情怀

27、课文名字《端午粽》

28、这三大段中,第一段是自道身世与志愿,第二段是欲辅国而求贤求女不得,去国不可能,然后订出来第三段神游西土求以寄怀念宗邦的情思.考虑《离骚》内容中上下左右前后的反复之处,着重扣合主要含义,总不离宗子忧国一念

29、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0、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屈原 课文

31、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32、第三段从“索琼茅以筳篿兮”至篇未,认为“假言之也”.再如当代楚辞学者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他在该著中说:“对《离骚》分段最乱的是胡适,这与他没有弄清每段的意思有关.”

3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34、第一段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第二段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第三段从“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至结尾.

35、第一部分: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的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36、前段文字是舞台说明,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37、他企盼着楚国能够和关东诸国和亲,结束分裂的局面,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让所有的百姓都能“过人的生活”。然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并不见容于这样的人物,相反更多地出演着联翩不辍的“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历史悲剧。

38、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9、第二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