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10句

法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强调法律价值的绝对性,忽视德治,不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2、法家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里,臣下不得行使,建立起一种“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君主极端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3、法家儒家的治国方法有什么不同

4、二、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儒家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是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5、儒家从自己阶级立场出发,崇尚周朝“礼”,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6、以至后来的唐代武皇时期、宋代的分封制时期、元代大一统、明清以至近代史,对于维护祖国疆域的领土完整和统一,法家思想都起着主导的作用。

7、但儒家否认社会是平等的,认为人有智愚贤孝之分,社会应该有贵贱上下的分野。

8、法家重视法治,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第二个措施是“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

9、二、负面影响

10、法家认为一切的人在法律面前均需平等,不能有差别心,不能有个别的待遇。

11、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12、六、法家的耕战思想儒家传统思想将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重农抑商,主张实行富民政策,但没有提出实际的操作办法。

13、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

14、而之后的各个朝代,大多的以儒家思想治国,法家被吸收在儒家之中,成为统治思想的一部分,儒法两家,也成为中国政治思想,乃至中国文化思想中最为有分量的思想流派。

15、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

16、我们知道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这就决定了法本身的局限性,有其滞后性。

17、皇帝本人则凌驾于法之上,超越于法之外。

18、一、阶级立场和哲学基础儒家思想代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的;法家思想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锐意改革,主张征战,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的。

19、政策和法律的严明易于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0、又如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也不宜采用法律手段,而应用道德来约束。这一纯功利的刻薄寡情主义,曾迅速导致了秦亡。

21、“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22、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23、总之,儒家以礼为维持社会秩序之行为规范,法家以法律为维持社会秩序之行为规范,儒家以道德为维持礼之力量,法家以法律制裁为推行法律之力量。

24、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25、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26、惟有法家彻底主张武力统一,而且统一后的政治形态,是彻底的中央集权。

27、法家认为,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主张“以法治国”,“一断于法”。

28、此外,法家思想还重视刑法,认为刑罚可以制约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29、重视法官。法家认为,法官是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关键人物。他们要求法官公正、明察秋毫、不偏不倚地执行法律。

30、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1、法家并不否认也不反对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分别及存在,法家注意的是法律、政治秩序之维持,人为有功必赏、有过比罚,何种行为应赏,何种行为应罚,完全是一种客观的绝对标准,不因人而异,必须有同一的法律,一赏一刑,才能使人人守法,而维持公平。

32、反对礼制、以法治国这两方面是法家的主要思想。

33、而后汉代的大一统,虽然沿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实际上政治上采用的手段是外儒内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巩固中央集权。

34、儒家心目中的社会秩序,即上述两种社会差异的总和。

35、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36、法家治国思想法家儒家的治国方法有什么不同

37、法是指健全法制。

38、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

39、五、平等思想儒家虽然提出人不分贵贱,都可以通过修身来达到“贤”,进而步入仕途。

40、法家的政治思想,由于切合时代环境的需要,把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暂新的局面。秦始皇推展中央集权的措施,实得力于韩非、李斯思想的运用;

41、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

42、七、尚贤思想儒家主张尚贤,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理想政治就是贤人政治,主张教民,选贤任能,实现为政以德。

43、即所谓:“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44、儒家认为,上述两种差异之分同为维持社会秩序所不可缺。

45、法律至上。法家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所有的行政、司法和刑事活动都应该依照法律进行。

46、法家思想的哲学基础源自于道家的“道”的观点,认为人应该遵道行事,即法家所主张的“法”。

47、妇妇的理想社会,而臻于治平。

48、重视法律作用忽视仁义、教化。

49、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

50、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最后也被商鞅在秦国应用,成就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51、仁政是儒家思想中最大的毒瘤,它让中国的统治者自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所以狂妄自大;它让中国的老百姓把幸福寄托在明君和清官身上,所以始终摆脱不了苦难的命运,庄子曾认为儒家仁政是点数米粒来烹饪,选择头发来梳理,因此,千年之后,必有人相食也。结果不到一千年,外施仁义而多欲的汉武帝、一心向往儒家大同的王莽,都造成了人相食的惨剧。

52、儒家提倡的礼崇尚节制,杜绝争乱,使贵贱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是一种伦常的理想,渴望建立起儒家理想的西周初年的政治统治。

53、法家诞生之初,中原礼崩乐坏,诸侯征伐不断,通过法家的专制手段整合分散的社会资源,尽快结束社会大动乱,在当时有其积极的意义。

54、儒家和法家的平等思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有差别的平等。

55、大力提倡法的拘束力和权威性。

56、家主张以仁义道德教化民众,以德治国以孝治天下,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反对暴政

57、论先秦法家法治主义的内在逻辑及其影响

58、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59、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60、在加上连坐与战时军法的实施,遂将臣民牢牢控制在主君手上。

法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61、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62、法家自商鞅起,便主张抑工压商,使人民出于农耕一途;而农耕与战斗,又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63、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64、对民众的控制比起儒家更加的紧密,这也是为其大一统政权服务的需要。

65、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以此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从这一观点出发,也认为君主应当实现王权的专制,利用各种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力。

66、法家认为人性自利,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67、法家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

68、个人认为,法家太注重以法治国,有一些忽略以德治国,不过还好,儒家可以弥补这一点。道德和法律一样重要。

69、后人评述: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0、但是随着社会动荡的结束,法家思想对于专制集权的推崇,让统治者肆意妄为缺乏约束,严重损害了普通国民的利益,遭到全社会的疯狂反噬,强极一时的大秦帝国轰然崩塌就说明了法家思想随着全国的统一而被全民抛弃,之后的王朝,虽然专制依旧,但已然不敢如此明目张胆。

71、同时,法家思想还关注社会利益,认为法律制定的出发点应该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

72、法自君出,实行“独断”,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

73、强调人民和官员,甚至国君都应该守法和依法办事,把法的公平性、权威性和拘束力综合到一起。《商君书》也认为君主应受到法的制约。

74、三、人性论与政治统治方法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故而以人为本,提出一些民本思想,主张德治与人治。

75、但是法家的平等思想只是体现在法治方面,而且对于君主没有限制,相反,君主应当凌驾于法律至上,借助法律统治臣民。

76、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77、强调立法。法家主张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以便更好地管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

78、重视法治。法家认为,国家权力应该受到法律的限制和制约。法律应该公平、公正、明确、透明,而且对所有人都适用。

79、这极大的削弱了法家在中国统治思想上的地位。

80、而大一统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81、儒家反对不义之战,希望实现礼治。

82、势术法结合

83、法家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84、一、正面影响

85、在执法上,主张赏罚分明,轻罪重罚。

86、我们国家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体现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我国当今政治思想的影响。

87、如把它的作用加以无限扩大,就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涉及人们思想、认识、信仰等领域就不能用法律调节。

88、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89、法家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认为君主应当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利,主张君主利用法、术、势来家与群臣,统治民众。

90、法家采用军事组织与人民平时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即耕又战,

法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91、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92、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是以法律约束全部国民,尤其是统治者。法治社会的法,是凌驾于统治者之上的,要通过法来保障全民的利益,要实现的是社会尽可能的公平,是让狼不能吃羊的法。

93、劳力的农、工、商贾是以技艺生产事上的,劳心的士大夫是以治世之术治理人民食于人的,各有其责任及工作,形成优越及从属关系的对立;认为亲属关系之中,应该以辈分、年龄、亲等、性别等条件为基础所形成的亲疏、尊卑、长幼的分野。

94、法家不尚贤,认为臣子权力过大会祸及君主专权,不利于统治。

95、主要包括依法治国,依法治天下,通过严刑峻法来约束百姓行为,不论贫富贵贱,只要触犯法律,就要依法惩处。法家是诸子百家的一个学派,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制。,

96、重视实践。法家注重实践,强调实用主义。他们认为,一切理论、制度和法律的制定都应该建立于实践基础之上,必须能够解决社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97、“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98、正如资产级的“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样。法家关于法律与平等的思想作为思想本身,有其超越其时代政治斗争的意义和价值。

99、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100、法治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视刑法2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作用和地位,认为法律应该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同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不分贵贱,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

101、法家著作:《管子》、《商君书》、《韩非子》

102、做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自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

103、法家思想还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认为制定法律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基础,注重实践与经验,而非抽象的理论。

104、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重要一派,其思想对此后中国社会的影响极为深远.。历史上一般把春秋时的管仲视为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三国时刘邵的《人物志·流业篇》云:“建法立制,强国富人,是谓法家,管仲、商较是也。”这一说法也为后世部分学者所接受。

105、四、历史观儒家的历史观是保守倒退的,孔子希望社会能退回到西周初年,继续“礼”治,而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已然出现,这一历史观是背历史潮流而去的,因而在春秋战国时间儒家思想不受青睐。

106、他们认为管仲在齐国所进行的某些改革已超出了礼制的范围,转而有利于封建制的发展,他的某些思想也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论语·宪问》中就有他剥夺“伯氏骈邑三百”的记载。

107、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108、儒家与法家的政治思想从其哲学基础,人性观念,平等思想,政治统治思想以及民本和战争思想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点。

109、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110、他还提出:“有过不赦,有善不遗”、“富国强兵”、“与民分货”、“令顺民心”等主张都与后来的法家一脉相通,所以后世有人称他为法家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