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居安思危的古语【178句】

居安思危的古语

1、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2、适可而止。

3、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4、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5、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6、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7、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注释】社稷;社,土神。

8、有因为古人往往在不同的情境下写下了鼓励人心的古文,其中不乏坚韧的励志句子。

9、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

10、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11、故步自封。

12、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

13、春秋·管仲《管子·牧民》。废:败坏。

14、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15、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1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17、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8、防微杜渐: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19、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

20、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2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2、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

2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4、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25、”——《列子·天瑞》这些古文句子都包含着一种顽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可以鼓舞人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26、本末倒置。

27、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28、水向低处流,兽向旷野跑,皆其本性使然;而人民向往仁德明君,也是由其求生存的本性所决定。作为君主,行仁政,爱百姓,那么百姓都会归服他,近处的安于国,远方的前来归服,若行暴政,民不得其安,则必然是为渊驱鱼,使百姓逃亡。

29、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12、水滴石穿。

30、丘:众。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居安思危的古语

31、”——《荀子·劝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2、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2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2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26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33、看相知命。

34、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35、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36、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37、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38、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

39、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40、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41、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42、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4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坚持两分法,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43、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44、体现了适度的原则。

45、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46、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47、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48、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同属一理。

49、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50、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

51、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13、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清朝末期陈天华14、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清代思想家王韬1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2、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5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54、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

55、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

56、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57、对症下药。

58、”——《战国策·楚策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5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侯都不能忘记的。

60、一阴一阳之谓道。

居安思危的古语

61、唇亡齿寒。

62、比如,《孟子》中提到“人皆可夫也,人皆可与为善也。

63、于唯物辩证法的诗句

64、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就下:向低处流。

65、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联系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既是联系节,又是发展的环节)。

66、违背了发展的观点。

67、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68、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69、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70、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71、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72、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73、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静止的观点。

74、凡百元首〔1〕,承天景命〔2〕,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3〕。

75、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物只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7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77、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78、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79、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

80、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即规律性。

81、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8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定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8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84、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8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86、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

87、虽董之以严刑〔8〕,震之以威怒〔9〕,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88、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

89、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90、胜者为王出自孙中山《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演讲》:“中国历史上有一习惯,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但近代文明国家,不是如此。”  居安思危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水滴石穿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指的是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居安思危的古语

91、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92、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93、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

9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9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96、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

97、联系、发展、矛盾。

98、古文中有很多可以展现坚韧励志的句子。

99、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

100、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5〕。

101、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102、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3、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104、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10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物。

106、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0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

108、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

109、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外部联系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110、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

111、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112、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3、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11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115、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16、又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

11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18、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119、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120、它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相互作用入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食物;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将来联系起来考查;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居安思危的古语

121、画龙点睛。

122、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

123、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

12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125、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

126、几句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政治道理,增强了说服力和感人力。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离娄上》1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127、竭诚则吴越〔6〕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7〕。

128、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129、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

13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31、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

132、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定能战胜旧事物。

134、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尽心下》。

135、抓好典型,兼顾一般。

13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37、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138、九尺之台,起于垒土。

139、好事多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40、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141、乃天地穰穰,万物育育,而独无过人!”即使在面临重重困难的时刻,也要时刻彰显人性的高贵,坚韧不拔,顽强前行,这样,才能成就不凡的人生。

142、问渠那得清如许

14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144、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145、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古语有:相生相克。相反相成。

146、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147、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148、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149、人民是组成国家的基础,国家的政事只有顺乎民心,符合人民的愿望,才能行得通,若背逆民心,不符合人民的愿望,就行不通。民心,决定着国家政事的兴废。

150、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

居安思危的古语

151、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15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153、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154、例如:“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155、古人在面对困难时常常能够用精神力量和毅力去克服,这些精神力量在一些句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56、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57、这两句可用于论述国家施政不能违背凡民的愿望。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管仲《管子·牧民》12、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158、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

159、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160、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

161、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162、走圹(kuàng况):圹同“旷”,向旷野跑。这几句大意是:百姓归向仁德的君主,犹如水向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

163、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164、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165、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66、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167、竭泽而渔。

168、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169、逆:背。这两句大意是:国家政事之所以兴旺,在于顺乎民心;国家政事之所以败坏,在于背乎民心。

170、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171、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

172、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3、相反相成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

174、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75、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论。

176、对牛弹琴。

17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178、不积馈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