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送东阳马生序原文【118句】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1、或:有时。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每:常常。

3、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

4、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5、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6、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7、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顺。色:表情。

8、乃:才。

9、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10、弗:不。之:指代抄书。

11、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明初文学家。

12、舍:指学舍,书馆。

13、《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14、游:交往。

15、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16、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17、于:介词,从。

18、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叩,请教。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20、日再食(SI):每天供应两顿饭。再:两次。

21、致书:得到书。致:得到。

22、硕,大。

23、负箧(qiè)曳屣(yè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4、门人、弟子,学生。

25、曳:拖。

26、卒:最终。

27、望,声望,名望。

28、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29、《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30、腰,名词作动词。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31、无从:没有办法。

32、俟(sì):等待。

33、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34、假,借。

35、汤:热水。

36、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

37、逆,迎。

38、患:担心。.

39、序文的原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古汉语及其典故有一定的了解。

40、逆旅,旅店。

41、箧:书箱。

42、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3、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4、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45、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

46、至:周到。

47、援,提出。

48、朱缨:红色的帽带。

49、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0、假借:同义复合词。借。

51、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52、沃灌:洗浴。沃,浇水洗(四肢)。灌通“盥”。

53、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

54、题目的意思分析如下:

55、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6、手:名词活用为动词,动手。

57、屣:鞋。

58、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59、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60、填,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61、略无:毫无。

62、及至东阳先生居于此地,始知天地之间,有如此之地,有如此之人。先生之为人也,宽厚而有器度,温文而有礼节。其所为之事也,忠信而有操守,刚直而有节操。先生之居于此地也,以其道治其家,以其德教其子弟。乡里之人,皆以先生为师,学者以先生为范。先生之于东阳也,如鱼得水,如鸟得林。余乃幸而识之,得以侍从左右,获益匪浅。

63、题目中的“东阳”是地名,在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

64、而:表承接。

65、走:跑。

66、其中体现了朱熹的孝心、敬师心和才学,被后人称为"孝子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67、缊,旧絮。敝,破旧。

68、’”这段话表达了范仲淹对于当时学校教育的不满和感慨,认为学校中晦涩难懂、没有实用性的教育并不能帮助人们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思想。

69、嗜:喜欢、特别爱好。

70、送东阳先生序的原文是:“范文正公曾经谓余曰:‘汝与公羊、谷梁之类合,可以难为学校。

71、支:通“肢”,肢体。

72、趋:赶到。

73、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74、余:我。

75、宋濂〔明代〕

76、辞色,言语和脸色。色:脸色。

77、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78、隆:高。

79、尝:曾经。

80、序文的主要内容为表达朱熹对自己儒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其与刚刚告别的师父关系的感慨。

81、寓,寄居。

82、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83、这种现象不仅在古代存在,如今也同样存在,迫切需要加强实用性教育的力度。

84、腰:腰佩。

8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86、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87、衾(qīn):被子。

88、东阳,地名,在今浙江东阳。

89、送东阳马生序

90、被(pī)绮(qǐ)绣:穿着漂亮的丝绸衣服。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91、被,通“披”,穿着。

92、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93、穷冬:隆冬。

94、中:内心。

95、东南之美,有会稽之奇。鄣郡西南,临海之滨,则有东阳山者。其山高峻,云雾缭绕,胜景奇观,天下闻名。余昔游其间,见山水之胜,心为之摇荡;闻鸟兽之声,目为之明亮。自以为得天独厚,不知人间之乐也。

96、送东阳先生序的原文在唐代文学家褚遂良所著《东阳县史》中有所收录,其中具体内容为表述朱熹向其师传承儒学的感激之情,并且述及他在送别时所说的话。

97、执:拿着

98、’余因感慨答之曰:‘此亦古今之通病也。

99、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100、在现代读者阅读时,需要在学习宋代儒学文化的同时,也要善于应用一些阅读技巧和相关工具。

101、质,询问。

102、缨:帽带。

103、拥:盖着。

104、以:连词,而,来。

105、盖:发语词,用来引领一句话,常是感慨或议论之类的,属语气助词;翻译为“大概”。

106、复:这里指辩解,反驳。

107、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108、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09、容臭(xiù):香袋。

110、媵(yìng)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111、选自《宋学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1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113、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114、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15、东阳:今浙江东阳市,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

116、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

117、慕艳,羡慕。

118、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