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主张什么【112句文案】

程颢主张什么

1、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

2、朱熹说:“夫以二先生倡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可谓盛矣。”

3、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4、这样,天理才能存在,人欲才能有效地遏制,儒家的伦理规范才能变成现实。

5、理心一体,万物皆在我心中,因此人们不需要去认识了解客观世界,而只需要认识自己的心即可。

6、程颐特别强调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以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阴阳者道也,离开了阴阳便没有道。

7、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

8、程颐(1033~1107),理学家和教育家。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说其兄程颢对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9、尽管如此,二程兄弟对于“理”的体认也同中有异。

10、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

11、至此,二程完成了理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建构,成为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12、宋代的思想界非常活跃,产生了以程颐、程颢兄弟及朱熹为代表的众多思想家,程朱理学的出现、成熟标志着中华文明发展到了顶峰阶段,对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思想、灵魂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并进而成为整个东方世界的思想支柱,这是三百年宋朝对中国的最大贡献。

13、程颐(1033年—1107年10月5日),汉族,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1033年出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程镇),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程颢(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号明道,学者称其“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14、消极:但它过分提高三纲五常,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压制人的个性自由和特长发展,是历代帝王维护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

15、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16、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17、)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18、二程兄弟在总结了先秦关于理和道的观念以及宋初以来的思想家关于理的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理”抽象为宇宙的本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提出来,构造了一个以理为最高本体的唯心论体系。

19、二程曾说:“父子君臣,常理不易。”又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理的原则“推之而四海皆准”,不仅不能违背,而且要顺“理”而行,自觉接受“理”的支配,依“理”行事,具体说来,便是严格遵循封建秩序。

20、程朱理学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21、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

22、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其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比较明显,他的思想后来由朱熹全面继承并大成。

23、代表主张:

24、第三部分(总结)

25、明朝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即去掉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提倡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26、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27、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8、还认为,一物须有一理,但一物之理即是万物之理,而万物之理就是一个天理。

29、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30、然而,理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形态正式形成,还要归功于“洛学”的兴起。

程颢主张什么

31、程颐所认为的“理”,重在指客观事物之所以然,如水之所以寒,火之所以热,是自然之理。

32、这一作风,《论语》中的子路似乎做得很好,他闻之未行,唯恐又闻。这是践行君子之形象也。

33、程颐(1033~1107)

34、(程颢、程颐像)

35、程颢程颐(北宋)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先物后2.把天理和论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3.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36、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

37、新儒学特别深入地探讨了宇宙论及认识论,这些都是以往儒学所隐晦不显的理论,理学则对此两项穷研精阐,使之成为有系统的哲理,更进而归纳出若干道德的教条,以规范人生。简而言之,理学即以儒学为基础,援用道、佛哲理,融汇而成的一套新儒学。

38、主要代表人物:朱熹、程颐、程颢。

39、“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

40、程颢认为,理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趋势,“理者,天也”;认为“器亦道,道亦器”,将道视为无始无终的万物主宰。

41、第二部分(二程观点)

42、朱熹的学术思想流传尤为久远。作为宋朝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在那个政治不太强盛和庞大的年代把儒家思想发挥到淋漓尽致。后来的儒家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也证明,宋朝时候的朱熹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巅峰时期,与孔子相隔千余年之后,朱熹本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又一大家。

43、“两程”。即周敦颐的学生程颢、程颐兄弟,北宋人,他们为理学建立了较完整的体系。程颢强调“仁”,认为仁是天地大德,人而能仁,即能与天地一体,我之心与圣人之心均相同,所以欲传圣人之道,扩充已心到“仁”的境界即可。程颢的思想可称绝对的唯心论,接近佛家的禅宗。程颐的学说发挥较完备,他认为一物皆有一理,物不能离理而生。因两兄弟为洛阳人,所以两人之学史称“洛学”。

44、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程朱理学”中的“程”主要是指程颐,而非程颢。

45、不仅如此,在人类社会中,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

46、亲,宋代的思想界非常活跃,产生了以程颐、程颢兄弟及朱熹为代表的众多思想家,程朱理学的出现、成熟标志着中华文明发展到了顶峰阶段,对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思想、灵魂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并进而成为整个东方世界的思想支柱,这是三百年宋朝对中国的最大贡献。

47、洛学的形成受到了前人的启发和影响,而从根本上说,二程的思想具有相当的独创性,从而别具一格,自成体系。

48、所以,要使自己的心不为外物所迷,必须超然于物质、精神的欲望之外,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天理,保住“良知良能”。

49、朱熹,南宋人,其学说秉承程颐的余绪,对其理论加以充实与阐发,而成为集理学之大成的人物。朱熹阐了“格物致和”思想,为人世建立了以“三纲五常”严密的道德体系。朱熹的另一重大影响是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并加以注释,成《四书集注》。《四书集注》被后世解释者奉为准则。

50、看到这个题目,脑子里也想了一些,简单的说就是儒家思想之核心问题。

51、“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

52、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它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53、他认为“理”不仅总摄天地万物,而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54、二程兄弟把封建主义的等级制度与伦理原则,上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

55、新儒学吸收道家与佛家的若干精义,用能阐发传统儒家思想,使之充实完备。

56、他明确宣称,“心”生来就具有知万物之理的“良知良能”,“心是理,理是心”。

57、(朱熹像)

58、因此,他又认为“欲传圣人之道,扩充此心焉耳”。

59、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授徒讲学。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偕兄于嵩阳讲学。元丰元年(1078)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丰五年,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氏,乃自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几达20年。同程颢一样,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圣人之志,只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以天地为心,“一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

60、儒家思想在宋朝表现是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宋朝治国有很多弊端,王安石提出来变法。因为腐儒们的极力反对破坏。变法失败。

程颢主张什么

61、第一部分(原因)

62、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63、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64、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故“人与天地一物也”。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见陆王学派)的发轫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后人称《识仁篇》;他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的《答横渠先生书》,后人称《定性书》。他的哲学思想多散见于语录、诗文中。明末徐必达将他与程颐的著作汇编为《二程全书》。今中华书局编为《二程集》出版。

65、后世对北宋的程颢、程颐及南宋的朱熹三人的学说,合称“程朱理学”,此学说得到了当时执政者的支持。而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的学说,被合称为“陆王心学”,其中王阳明更是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66、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67、宋明理学经过周敦颐、张载、邵雍等人的共同努力,思想体系已初步形成。

68、南宋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白道德之善,而不是追求科学之真。

69、再一个就是每个不同时期和朝代对一种文化或者宗教的宽容度、包容性及支持力度、利用价值等程度的不同,还有其本身的适应能力和适合程度怎么样,是不是适合这个时期的发展,或者是否存在对当朝者、统治阶级的有利性和稳定因素。我认为宋朝这个时期的各种情况,尤其适合儒家思想观念的发展。并且儒家思想观念就是怎样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最好也是最容易实现其思想和主张的就是出来做官入仕途,才能真正的让儒家学说得到发扬光大,才能让儒家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改变社会、落实到位。

70、强调“我”与天地万物不可分,天地万物皆与我浑然一体,“天人本无二”,只要人们“诚敬存之”,使内心寂然无事,便可达到“仁”的境界。

71、程颢说:“天者,理也”,“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72、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伊川先生。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在游太学时,作《颜子所好何学论》,主管太学的胡瑗惊异其才。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司马光执政时,被荐为崇政殿说书,与修国子监条规。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其后,程颐因反对司马光的新党执政而被贬,任西京国子监守。不久削职,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不久病死于家。至南宋,追谥正公。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这样,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绝对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他说:“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这反映了他的辩证法观点。关于人性问题,程颐以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禀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73、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与社会(世界)的关系,道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是人与自心的关系。从这些每家的思想观点及修行的出发点不同,就能大概看出他们行事的方式方法。

74、程颢(1032~1085)

75、儒家思想在宋朝得到发展,影响后世最深邃的是理学,也称为道学,即“新儒学”。

76、很显然,这种主张与程颢的主张有明显的差别。

77、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78、事实也的确如此,不仅由二程开始充分论证的“理”是宋明时期儒学的最高范畴,而且这时期学术思想的体系与规模也是二程确立的,因而,其思想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理学的正统与典型形态。可以说,程颢、程颐乃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79、在此以前,虽然也有人提出过“理”,但只是被作为事物的规律提出的,而把它当成万物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则从程颢开始。

80、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

81、对此,他曾说:“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程颐也主张天理论,他说:“天下只有一个理”“万物皆是一理”。

82、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

83、程颐认为儒家哲人早已说过,如《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格物”就是穷理,“理”是人内心固有的,只是往往被外欲所诱惑,使理、心不能会而为一。这样,人欲和天理就会对立,且人欲会导致天理的丧失,为此,认识天理应“求于体”、“求于内”,应主动地“存天理,灭人欲”,以此化解个体与社会、个体欲望与社会秩序之间的矛盾,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能够真心地去履行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84、这才是君子所应有应为之风。

85、相对于上一章伪君子的形象来讲,这一章所倡导的就更具有可贵性了。

86、由程颢、程颐二兄弟所开辟的洛学,是宋明理学中的重要学派。

87、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88、“程朱理学”是宋朝时期儒家思想的结晶。

89、北宋程颢、程颐:提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进而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观点,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90、世界上只有一个绝对的理,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是由“理”派生出来的,它们在“理”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统驭万物的绝对精神实体。

程颢主张什么

91、第三部分(二程同中有异)

92、陪您一起读经典~《论语泰伯》今日分享

93、宋朝士大夫从宋太宗时期开始大规模地参与政治,他们的天下意识又开始复苏,积极地参与到宋王朝的建设中,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士大夫政治体系。而对这些现象影响最大的思想是从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宋朝儒家代表人物开始到集大成者朱熹的理学的崛起,强调限制君权以及士大夫群体的责任感,对后世特别是明朝的影响极大。

94、在二程那里,既然理是宇宙本原,那么,认识理、体认理的真谛也就成了他们的最高追求。

95、程颐虽然也偶谈“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之类,但毕竟谈得不多。

96、积极:通过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将儒学提升到哲学的思辨高度,使它更加地精致完备。

97、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98、二程兄弟的基本哲学观点是一致的,他们都把“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或称之为“天理”“道”。

99、心性理欲论

100、因而,程颢突出宣扬“良知良能”说,认为“良知良能,皆天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101、其代表人物及思想:

102、后世将两程与朱熹的学说称为程朱学派,程朱学派出现后便成为后来中国思想的主流,后世儒家思想家均与程朱思想一脉相传,对后世的政治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103、核心思想和实质:理学,又名为道学。

104、程朱理学的主要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105、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106、南宋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提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107、程颢的这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直接开启了此后的陆王心学。

108、较之周敦颐、张载和邵雍,二程进一步摆脱了道教的影响而回归到儒学正宗,胡安国曾说:“孔孟之道不传久矣,自颐兄弟始发明之,而后其道可学而至也。”

109、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110、宋朝的军事那就是摆设,不打仗,光和谈,还把想打仗的武将都往死里弄,弄不死的也要弄废。武将干不过文臣,这在中国古代也是很奇葩的事情了。在汉唐五将那是顶天立地的,是受尊重的。在宋朝武将就是一帮受人宰割的羔羊,是文官沾板上的肉。既镇不住朝纲,也镇不住边疆。结果朝廷被人家给端了。问题是端一回不够。还能再来端一回。宋朝重用儒家,儒家的表现是记吃不记打,被打一回不记,第二回被打死了。当然了死了的是他们的主子。当然他们也不用记着,换个蒙古主子他们更得意了,他们毁宋朝用了300来年。毁元朝,100年不到就给治完蛋了

111、学如不及,永无满足,这是谦卑而上进的表现。

112、(2)朱熹的思想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