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生平事迹【62句文案】

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1、范仲淹儿孙多,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年少时家中贫穷却坚持读书,1015年,范仲淹科举及第,被授予广德军司理参军一职,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

2、范仲淹在调任知颍州,扶疾上任,行至徐州,因冬寒病重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

3、范仲淹是一位为国为民的好官,同時也为国家培养了一位清廉刚正的好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一生政绩卓著,晓畅军事,文学成就突出。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著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于世。

6、第一,划粥断齑。范仲淹在邹平县长白山醴泉寺读书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苦。他熬上一盆稀粥,经过一个晚上的凝固,第二天就划成四块,这便是“划粥”,早晚各取两块食用。佐餐的菜蔬就是自然生长的野菜。他把野菜弄碎,拌上油盐就餐,这便是“断齑”。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就这样过着“划粥断齑”的清苦生活,划粥断齑成语故事就是由范仲淹而来。

7、梅尧臣敬佩范仲淹的为人,为他的前途担忧,便寄((灵鸟赋))婉言相劝:优游自在,自适人生多快乐啊。

8、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9、范仲淹虽官至“参知政事”,但他个人的才华和能力登峰造极,道德品行亦高洁无比,所以以“文正”誉之,范仲淹受之无愧,名副其实。

10、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11、范仲淹被称为“开国元勋”,他领导农民起义有功,在政治、文化上都有着很高的地位,因此他的后代也一直备受尊重和关注。

12、据正史记载,范仲淹一生共有四子,长子范纯祐,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

1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4、自宋元明清以来,“文正”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北宋名臣司马光首次提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15、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16、范仲淹经略陕西三年,成功遏制了西夏的侵略,最终使其叩首称臣,范仲淹因此被称为“龙图老子”。

17、为宋朝培养大批人才,如王尧臣、赵鰖、张方平、富弼、孙复、石介等。史载有“宋人以文学有声于场屋者,多其所教也”。由于晏殊提倡教育,当时居于显位,史载“天下公学,自公(指晏殊)倡之。”

18、范仲淹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

19、范仲淹觉得朋友不理解自己,也作((灵鸟赋))相答:“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表示愿为理想而献出生命。

20、劲草不为风偃去,孤桐无意凤飞来。

21、后来,欧阳修在任职皇帝谏官的时候,上书朝廷吸取黄河决口的教训,建议疏通丹江河道,加固河堤。宋朝朝廷采纳了欧阳修的建议,丹江河道得到了有效的修复,为淅川的水路交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我国人历来敬重贤人、英雄和为百姓办事的人。

22、范仲淹的儿孙非常多,据传范氏家族后代达数万人。范仲淹共有四个儿子,他们都在朝廷担任过重要职务。其中,老二范纯仁和老三范纯礼都曾任宰相,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范李父子”。范仲淹的后代中,不仅有许多文化名人和政治家,还有很多科举状元和进士。范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至今仍有许多范姓后代活跃在各行各业。

23、第二,窖金济僧。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的时候,生活清苦,寺里的师傅既感动又怜惜,经常留出个饼子送给他。范仲淹舍不得马上吃掉,总是等到肚子实在饿极了再吃。有一天晚上,他发现一只黄色的老鼠把他的饼子给叼走了。他跟着小老鼠去追,追到一颗荆树底下,老鼠钻进鼠洞,他扒开一看,竟然有一坛金子!后来,一只白色老鼠叼走了他的饼子,又发现一坛银子。范仲淹皆分文不取,掩埋如故。30年后,醴泉寺失火,而范仲淹这时已是天下闻名了,正驻守在延州,于是,寺里派人找到他,希望他资助银两,重修寺院。范仲淹将来人款待了几天就打发回来了,临别时赠送主持一包茶叶并附带一封信,而对于资助修建寺院之事则只字未提。主持听说只带来茶叶和书信,心有不满,也未打开就放在一边。几天后,县令来查看灾情,正好没有茶叶,就顺手打开范仲淹送来的茶叶和书信,信中有一首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庙,一半济僧人。”按照范仲淹信中的指点,果然挖出了金子和银子。

24、在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四川做官,后被调往异地陕西就职,路经南阳时,由于周途劳顿,父亲一病不起,留下年幼的他和母亲,后世有舅舅和母亲办理。由于他父亲官卑职微。没有什么丧葬费、安置费、抚恤金等补助。他舅舅和母亲在运送灵柩的时候,遭遇刀客,只好避居河南淅川老城镇险峰村龙巢寺。一住就是三年,家人凑了一些盘缠,才回到祖地江西永丰。

25、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6、挺多的,据说现在大约有超过4万名范仲淹后人,在成都,广东,福建的莆田等地方都有,范氏后人开枝散叶甚至在马来西亚等南洋地区都有后代存在。

27、范仲淹,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28、作为一代文人,范仲淹一生著述十分丰富。他的诗词文章俱佳,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另有《别集》《政府奏议》等,他的上皇帝表章均为范文,他的散文《岳阳楼记》更是千古名篇。

29、数十年后,欧阳修考中了进士,成为了范仲淹的门生。先后任宋代史馆修撰、殿试主考官、开封府知府、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多年后,欧阳修再次途径淅川时,受到龙巢寺主持的邀请,奋笔写下《淅川县兴化寺廊记》一文。为丰富淅川的人文文化留下了一笔,该文被后人收入《欧阳文忠全集》。

30、范仲淹因为长期的日夜劳作,再加上没有什么好的生活条件,导致他的伤病已经积劳成疾。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是积重难返。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在被贬上任的时候,他已经是病入膏肓了。最后也是死在了徐州。范仲淹一生做了许多贡献,他的死亡造成了朝野轰动。

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31、范仲淹简介20字:

32、范仲淹作为历史上的名人,他的后代很多,其中的很多人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33、范仲淹的家庭非常世代有为,他的子孙也都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成就,可以说,范仲淹儿孙是非常多的。

34、年,范仲淹调任颖州,在扶疾上任行至徐州时,与世长辞,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35、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36、答:一读《岳阳楼记》就想到范仲俺,他是历史上的名人,他的后代很多,范仲淹一生有四个儿子,政治成就最大的当上了宰相。

37、新政受挫后,贬出京城,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扶疾上任,逝世于途中,时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38、范仲淹曾拿自己的俸禄去买义田,用来赡养穷苦人家。而这一习惯,随着范家血脉的传承也一直传承着,到清朝时期还有范仲淹的后人做着这一善举。

39、范仲淹是大中祥八年(1015年)的进士,少有大志,幼年坎坷,二岁丧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范仲淹三次被贬,第一次是反对皇上率百官于会庆殿为太后祝寿;第二次是因废郭皇后事;第三次是因为与吕氏集团的争斗了。但是最终没有能够战胜吕夷简,于是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离开汴京。八月,至饶州贬所。

40、儿孙比较多

41、断齑画粥

42、天圣五年(1027年),应天府书院学生王尧臣、赵鰖分别中得状元和探花。范仲淹把戚同文“天下同文”的校训发展成“以天下为己任”。这是范仲淹一生唯一的专业教学生涯,体现了一位教育家的风范,同时创造了应天书院的第三次辉煌。

43、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

44、?在欧阳修去世后,历代的淅川人对其非常怀念,在龙巢寺旁边修建了“欧阳文忠公祠”,用来纪念欧阳修,倡导好家风好学风。因为战乱,“欧阳文忠公祠”多次修建,几度废兴。到了明朝时期,礼部侍郎、太子太傅的彭凌霄辞官回到了淅川老家,自己拿出一部分钱,当地官民又捐了一部分钱重修龙巢寺及欧阳文忠公祠。几个月后,欧阳修读书处就修建起来了,龙巢寺也焕然一新。彭凌霄修建的欧阳文忠公祠一直保存到1971年,因为丹江口水库蓄水而被迫拆除。

45、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

46、欧阳修是范仲淹最出名的学生,有知遇提拔之恩。欧阳修的父亲在他四岁的时候离世,这点跟范仲淹有点类似。在碧波荡漾的丹江湖下,有一座小山岗,名叫马饮山;在马饮山上,有一座寺,名叫龙巢寺;在龙巢寺的背后有一个小院,名叫欧阳文忠公祠。

47、泰州治堰

4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9、范仲淹病逝之后,他的后代又回到三山,部分子孙世代居住在此。目前,三山人称范家乡,很多姓范的人家都是范仲淹后裔。据不完全统计,范仲淹后裔在东北人数至少170万,已延续到37代。作为筹建中的范仲淹祠堂是东北第一座,因而完全使用砖石木结构的东北建筑风格,建筑的材料也取自当地。此前,国内已有两座范仲淹祠堂,分别位于湖南、江苏。

5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1、范仲淹去世之后,朝野一片哀痛,西夏甘州、凉州等地的少数民族聚众致哀,连日斋戒,凡是他曾经任职的地方,百姓无不为他建祠,世代祭祀。

52、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53、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历迁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54、范仲淹儿孙非常多。

55、史书记载,范仲淹当官数十年,俸禄大多用来布施给穷人了,因此自己过得十分的拮据,相传去世时连丧葬费都不够,他的几个儿子也深受他的影响,也将这一优良的传统传承了下去。

56、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57、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

58、范仲淹在滨州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其中划粥断齑、窖金捐僧最为著名。

59、在历史上,很多声名赫赫、功成名就的大人物,在子孙后代一事上,往往不太光彩,后辈里很容易出现纨绔子弟。但是,在这其中,范仲淹绝对是一个另类。范仲淹虽然身居高位,但他的四个儿子,却都称得上是极有出息!

60、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时期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61、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欧阳修的母亲从未放松对孩子的教育。每天天不亮,就把年幼的他薅起来,借助龙巢寺大雄宝殿的烛光读书,诵经声、钟声、风声,雨声和小孩的稚嫩的读书声,成为了一道风景线。

62、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