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下一句歇后语是什么
1、成语出处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英语:Aloss,nobadthing),也作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
3、塞翁失马的歇后语是:焉知非福。意思是塞上有个老头,他的马跑到胡人那里去了,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4、后来发生了战争,许多年青人拿起武器参战,却大多战死,而老头的儿子因为断了腿,父子俩都没死。
5、【近义词】失之东隅、因祸得福、因福得祸
6、塞翁失马典故是一个循环往复极富戏剧性故事,表明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如果单从哲学角度去看,这则成语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这里面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这里面的道理也是深不可测的。[4][8]
7、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这条歇后语讲述的事是一个住在边塞的老人家,有一天,他养的一匹马跑丢了。大家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可能是好事啊!”
8、“塞翁失马”的下一句是“焉知非福”
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0、“塞翁失马”这则成语充分反映了联系的多样性的客观特征。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同样,福和祸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联系。在这个成语中,人们可以从中清晰地认识到,无论遇到福还是祸,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面对这一变化。
11、成语寓意
12、也作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
1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4、不久,马自己跑回来了,还带回几匹好马。大家都来祝贺,他又说:“搞不好会坏事。”
15、又过了一年,国家要征兵打仗,老头的儿子因为腿瘸而免服兵役,父子俩得以保全性命。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哲学道理。
16、【注音】sàiwēngshīmǎ,yānzhīfēifú
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8、下一句,比如说,
19、过了一年,老人的儿子骑着胡人的良马摔坏了腿,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20、这句歇后语选自《淮南鸿烈集解》中的一个典故,衍生为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但也有可能带来好处。即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世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着极其微妙的联系,谁也不知道,事情下一秒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21、比如说,塞翁失马,祸福相依
22、大家又来看望,老头说:“这也不算坏事。”
23、这句歇后语很常用,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歇后语选自《淮南鸿烈集解》中的一个典故,衍生为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但也有可能带来好处。即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4、后人由此典故提炼出成语“塞翁失马”。
25、塞翁失马,黔驴技穷比如说,
26、塞翁失马,马失前蹄
27、歇后语是焉知非福。
28、塞翁失马,马到成功
29、过了不久,老头家跑丢的那匹马回来了,还带来了胡人的一匹良马,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30、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西汉·刘安等《淮南子·人间训》)[3]
塞翁失马下一句歇后语是什么
31、下一句是焉知非福,意思就是老翁丢失了马,哪里知道就不是福气呢?嗯,这个成语,往往用来比喻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或者是虽然有暂时的损失,也可能会因此得到好处。
32、老头的儿子喜欢骑马,现在家里有了好马,就更喜欢了,却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腿。
33、故事出自刘安等的《淮南子·人间训》,说是住在边塞的一位老翁家丢了马,但不久后,这匹马竟拐带了故人的良驹一起回来了。所以,塞翁失马,怎么就知道不是好事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