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慢递业不仅“耍情调”和“玩浪漫”,它的出现还指引都市人在快节奏中寻找“慢感”,心理学家认为寄慢递是种心理疗法 短短几年工夫,快递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眼下坊间又多了一个新行业——“慢递”。
什么是慢递?简而言之,就是“写给未来的信”。收信人可以是自己或身边人,比如30年后的自己;也可以是一个还未出现但必将出现的人——比如你未来的孩子。
从实用角度看,慢递几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但对讲究情调的人,慢递店却拥有“邮寄心情”和“保存记忆”的功能。假设许多年后你突然收到一封来自过去的信,心情必定非常奇妙。
自2009年北京798艺术区的“熊猫慢递”成立以来,慢递业在中国大中城市和旅游热门地生根发芽,受到大学生、白领和文艺青年的喜爱。他们渴望借助“用笔写信”的传统方式,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找到片刻缓慢与宁静。
作为一个小众行业,慢递业目前尚无严格的行业规范与监管,信件在许多年后能否递到收件人的手里,邮寄人的隐私能否得到保护,这些重要问题都只能倚赖店主的诚信与责任心。
“我想开一家小店,能够将曾经保鲜,将现在这一年的感动打包寄给未来的自己或某个人。多年之后的一个下午,打开信封,回忆的味道温暖感动……”
一家停业的慢递店:
还有700封慢递信没寄出
这是广州大学城内的“吞吞慢递”印制的10000封自我介绍信中的一封,400余字的内容全部出自手写。如今,这些信还没来得及全部发出去,慢递小店却已经停业了。
3月8日,阴雨绵绵,广州美术学院后的南亭村,在弯弯曲曲的小巷里藏着许多学生开的小店,有时尚文具、流行服饰、影碟、桌球和咖啡馆等。“吞吞慢递”在一条小巷的尽头,店面不大,只有十来个平方。如今店内的信件和装饰早已搬走,只剩下空荡的墙壁和桌椅。
26岁的黄铭泉是这家慢递店的店主。大专毕业后,他成了一名平面设计师,业余时间和朋友集资开了这家慢递店,营业时间是每天下午5点到晚上,店内的营业执照是他注册的一家艺术设计公司。
从去年8月中旬正式开业到店面转让,“吞吞慢递”一共接收了800多封信件,其中100多封已经在今年情人节前发出,最“悠久”的一封则要在十年后才发出。
慢递一封邮件的费用从基准价5元到20元不等,跟白酒一样,年份越久价格越贵,信的指定接收年份每延长一年就要加收12元钱的费用。一年以内收到的信件,慢递费是20元;5年后收到的,慢递费就要68元。慢递的物品只能是信件和明信片。
“吞吞慢递”为何停业?黄铭泉说这家店“微有盈利”,关门是因为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不够,想调整为更经济的经营方式——将“吞吞慢递”进驻到咖啡馆、清吧等有氛围的地方,通过与店方合作的方式继续经营。“等到自己的经济和时间条件允许了,再重新开间实体店。”对于已经承揽但还没发出的慢递信件,他说他会“用个人信誉担保,今后一定都送到”。
为什么要开慢递店?是不是看到相关的报道才跟风而上?这个黑瘦的年轻人笑着说,一切都源于一张自己小学时写的自励字条。去年春节,黄铭泉回到老家整理旧书时,发现了一张自己小学5年级时写的自励字条:用稚嫩的英文字母写的“好好学习,努力向上”。
“我到现在英语都不太好,看到那个字条的时候挺惊讶的,很佩服那时候的自己”。那张小字条带给他的惊喜,促成了他开店。“把自己的设想及时记录下来并行动,通过慢递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后检验自己。”
快节奏中找“慢感”:
类似“叙事疗法”
什么是慢递?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慢递是一种和普通邮局相同的信件投递服务,唯一的区别是,投递的时间由寄信人自己决定。
国内慢递的风行,起源于北京798社区的“熊猫慢递”。从2009年“熊猫慢递”试营业开始,慢递业开始在北京、广州、沈阳等大中城市蔓延,各地陆续开始出现专门的慢递店;甚至推动了部分地区的邮政部门推出了类似慢递的明信片缓寄服务。
在去年的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州邮政就曾在北岸文化码头设立了一个可容纳500万张明信片的“中国最大的邮筒”,并开展了“写给30年后的自己”的明信片邮寄活动。在厦门鼓浪屿,当地邮局也设立了专门的设计部,提供“写给10年后的自己”、“写给30年后的自己”的特色明信片。
在时间就是效率的今天,快递公司生意越来越火,而慢递则是靠温暖创意与个性化的服务来吸引眼球。黄铭泉介绍,慢递就是一封“写给未来的信”。收信人可以是自己,可以是身边人,也可以是一个还未出现但必将出现的人。收信的时间可以是1年后、3年后甚至50年以后。它的实际功能不是推销产品,而是“邮寄心情”、“保存记忆”。
厦门“漂流慢递”的创办人张雷认为,在微博和电子邮件盛行的数字化时代,“慢递”提倡用传统的笔纸来写信,将现在的心情与想法记录下来,期待保存一种缓慢与宁静,将书信交流作为一堂浪漫的心灵交流课程,等待若干年后的不期而遇。
“给未来的自己写信,类似于心理学上的叙事疗法,挖掘过去的自己,并对未来许以愿望,旨在寻找内我的稳定感和归属感。”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汪冰曾对媒体表示,给未来写信的自己更像是一个知己,在你黑暗、辛苦的阶段,看到你的努力,这个被见证的过程本身就是温暖而有力的。
慢递之疑:
仅靠“诚信”二字
虽然慢递可以邮寄心情、创造浪漫,但对于首次接触慢递的人来说,如何确保邮件顺利、准时送达,是首要问题。“如果收件人地址变更了怎么办?”“如何保障寄信人的个人隐私?”人们不禁要问。
黄铭泉说,慢递店的流程看似简单,实则不然。首先,慢递的价格必须事先计算好,除去铺租、人工,还要考虑未来几年邮寄费涨价的可能性和信件的保管费用。其次,在“吞吞慢递”,除了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地址外,顾客还要留下电话、QQ、MSN、邮箱等其他联络方式,以保证信件可以在若干年后寄到。
此外,顾客收到的业务回执中,包括一条服务协定:“信件投递失败,公司将通知寄存人办理寄存或取回手续。由于无法联系寄存人等原因,超过期限12个月内将收取2倍的储存费用;超期12个月后仍未办理手续,则本公司有权对信件作处理。”慢递店还对顾客许下一个承诺:“如果因为慢递店的原因造成托寄储存物品损毁、丢失,将按受理费用(不含邮寄费)的2倍赔偿。”
黄铭泉介绍,为了保证信件的安全,他把每封信都用独立的密封袋保存,并按寄发的年月作了分类,统一放在密封盒里。至于存放地点,他说,“这是秘密”。
“如果店消失了,顾客又该找谁呢?”记者问,黄铭泉回答说:“网络发达,‘人肉’一下很快就能找出来。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信任与托付,相信的人就会来慢递,不相信的人就不会来。即使慢递店不存在了,我这个人还会活着,为了自己的名声也会按时把所有的信发出去。”
据黄铭泉介绍,在他陆续发出的100多封信中,目前只有一封被退了回来。
慢递的未来:
开连锁店?
相比于简单小巧的“吞吞慢递”,开业一年就拥有2万多封邮件的厦门“漂流慢递”经营得更为成熟,运作得更为流畅。
“漂流慢递”是去年2月成立的,位于宁静的鼓浪屿岛上,店面有50多平方米。其前身是一间精品店,起初只是代办慢递,后来随着业务的火爆而转型为专门的慢递店,目前是鼓浪屿岛内邮寄量最大的一家。
创办人张雷很年轻,是个学舞台艺术的唐山人。2年前,他来到鼓浪屿上居住,第一感觉是岛上的环境比较安静,生活得很舒服。后来,他觉得要在这种“宁静的空虚”中做点什么事情,“才对得起生活”。为了把情感写成文字,他涉足了慢递。
“漂流慢递”的团队一共有6个人,3人负责打理店内事物和网络宣传,3人负责设计。“漂流慢递”的特色是自制的明信片,从拍照、设计到制作,一手包办。慢递费也相对便宜,仅5元一张;每延后一年,加收5元。邮递方式是平邮。
张雷介绍,目前他的慢递店生存不成问题,不仅如此,他还准备将部分盈利用于再投资以扩大规模。他说,在目前承揽的2万多封明信片中,绝大部分一年以内就可以寄出,储存压力并不大。为了防潮,他们把慢递信存放在一个悬空的木箱里。在店里,小黑板上写着提示语:“我们不能100%保证邮件会到您手中,但我们100%承诺会按时投进邮筒。”
“我曾经发明信片给自己最终却没收到,邮局给我的答复是邮件有2%的丢失率,那种失落的心情我懂的”。张雷说,印象最深的“慢递”场景是有不少女生在店里写明信片时突然痛哭,因此,他们格外珍惜顾客的情感寄托。作为客服手段,他们建了QQ群,并在豆瓣网上开设了服务网页。如果出现信件被退回的情况,顾客可以找他们沟通交流。
随着“漂流”的名气越来越大,北京、上海、沈阳和深圳都有人跑去找张雷谋求加盟。但张雷认为,一旦接收加盟商,诚信和服务质量就主要取决于加盟者个人的责任心和耐心了,比较难控制和监管。更重要的是,理想主义色彩极浓的他并不把慢递视为以利益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对于这个行当,他更看重情感寄托。
张雷说他未来不会考虑在大城市里开慢递店,“因为城市里节奏太快了,人们没办法整理情绪”。他以后可能会在拉萨等旅游热门地点开连锁店,让城市里的人在某个特别的日子,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留下自己人生的美好记忆。
“3月13日,白色情人节前夕,来参加水井吧的‘白色留言’活动,有吞吞慢递的心情漂流”。前天,“吞吞慢递”的黄铭泉在微博上这样留言。虽然实体店已经停业了,但他的慢递活动还在继续。
链接:
全国“慢递”不完全地图
1.北京
●熊猫慢递:798驿站、王府井apm驿站,最具代表性的慢递公司
2.广州:
●吞吞慢递(驻点):大学城广美附近南亭村水井吧、荔湾区春风3号咖啡馆
●企鹅慢递:小洲村登瀛馆
●超时空慢递:广州天河区五山路
3.厦门:
●漂流慢递、渔岛慢递、蜗牛先生的小屋、阿甘慢递
4.青岛:
●青岛邮电博物馆“慢递小站”、彩虹慢递
5.其他地区
●长沙99熊猫慢递 ●武汉罗克慢递 ●沈阳蜗牛慢递
●洛七慢递:江苏同里店、浙江西塘店、安徽黄山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