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9 《快递》杂志
一晃数年已过,时光总是匆匆又波澜起伏。一转眼,阅读《快递》杂志已经有四年半的时间了。这本刊物算得上是我的特殊老师。它不言不语,却手把手教会了我一条很有益的学习经验—“带笔阅书,多思多读”。
2013年6月,我刚来单位上班,负责对我“传帮带”的同事拿了几本杂志给我,让我好好学习。我翻开杂志粗略看了一遍,很多行业词汇不明白,文章好坏也看不太懂,兴趣不大就丢在了一边,一丢就是一年多。
后来到2014年年底,杂志的任国平老师给我们做新闻培训提到了湖北十堰和襄阳等几个地市或许存在相关案例,建议我们几个市局可以尝试做这方面的报道。
这个特别的“约稿”真正让我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类案例要怎么报道、怎么采访、怎么写稿、怎么配图,问题接踵而至。匆忙间,我尽可能地找齐了单位收到的所有《快递》杂志准备“临时抱佛脚”。我开始一本一本老老实实地读。但是很快问题又来了,由于对行业的了解有限,阅读起来不是很容易,读完后记忆也不深刻,所有的阅读印象都是“碎片化”的,无法满足自己的写稿需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解决阅读问题,我开始边读边用笔直接在杂志上标注重点内容,画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圈出需要进一步查询搞懂的行业专用词。这样过了半个月后,收集的杂志很快被翻阅旧了,查询学习到的专用词也日益丰富。但是回到我想撰写的快递服务制造业案例本身,如何作报道,还是没有头绪。
我鼓起勇气咨询编辑部的付嘉老师,他建议我重点吃透“样板间”栏目中一篇相关报道,找找可以借鉴的思路。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准备了阅读杂志的专用笔记本,最初是用来记录重点研读的文章分析,包括标题如何出新、行文结构如何布局、主要内容如何阐述等等。在做完付嘉老师推荐的案例报道阅读笔记后,我产生了更多做笔记的兴趣。我又找到与之相关的快递业协同电商发展、快递业融合农业发展等案例报道,并一一阅读做好笔记,再对类同的案例报道进行再比较分析,复印出自己最喜欢的、印象最深的报道粘贴在笔记本上,附记上自己喜欢的理由,抄写相关案例中的经典阐述段落,以便以后翻阅查找。这个过程很花费时间,等将重点案例的阅读笔记写完,时间又过去一个半月。好在“磨刀不误砍柴工”,功课做足了,思路才能得到充分的启发。
从采访完成到文图备齐,也就不到四天的时间,当然,这种高效建立在不断有效阅读和认真写笔记以及多方面思考这些长达一两个月的写前功课基础上,也得到了单位领导和采访对象多方支持的保障。这篇稿件是我在《快递》杂志上刊登的第一篇稿件,撰写过程的种种,让我极为尊重杂志的每一篇稿件,看杂志时也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敬畏的心情去翻阅,因为通过这个案例报道,我完全明白了每一篇刊登稿件的来之不易,相比杂志表面呈现的文图,我更敬重文图形成产生背后广大撰稿人和编辑、记者老师的努力和付出。
也是因为这个契机,我的阅读笔记也再次得到了丰富,开始增加对自己稿件刊登的分析,我会详细写下最终编辑老师修改后的定稿与我投稿初稿的具体不同之处,分析修改的原因,对比修改前后的效果,然后写下对自己今后写稿要注意避免的误区。
做修改分析笔记的过程其实是不断发现自己稿件缺点并加以完善的过程,是很珍贵的写作学习实践。而其他的笔记,无论是具体文段的抄录、几句随感而发的评论,还是对重点文章的抽象分析,都是在学习这个行业的知识,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的架构。还有与之相匹配的各类采访笔记,则是我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剪影”,更让我们感知了行业微观层面的冷暖温度。阅读、思考、记录,这三者形成的“铁三角”,是杂志这些年教会我不断学习的有益循环。
杂志这位老师很酷,“她”每月都会换上崭新的外衣,承载着满满的文图,来到我眼前。“她”默默提示着我,无论是作为普通的读者,还是作为参与撰稿的作者,都要有不骄不躁的心态和沉着认真的态度。“她”促使我养成的笔记习惯,也让我获益颇丰。我将记录杂志阅读笔记的办法运用于日常学习和工作中,逐步体会到融会贯通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