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的中国快递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
今年3月,顺丰发布的《2017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共有科研人员2579人,其中本科1624人,硕士及以上453人;与其合作的海外高校有9所,科研企业有11所。在专利方面,已获得申报及申报中的专利共1004项,其中发明专利366项。主要研发成果包括物流无人机、智能设备、智慧服务、智慧决策、智慧地图、智慧包装、机器图像识别、车联网等。这也带来了一定的回报,以智慧地图为例,顺丰构建的以GIS技术为基础、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慧物流地图已经上线,目前每天请求量4500万次以上,提升了客户的输入体验,减少30%以上的人工审补工作量。
去年5月,圆通正式挂牌成立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这是首个由快递企业牵头承建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圆通从总部抽调骨干团队并聘请各行业专家等技术力量,计划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由圆通及5家理事单位组成的团队聚集了科研机构、装备研发、汽车、通信及物流等多个领域的顶尖人才水平。
京东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也为人乐道。京东物流集团X事业部生产实现管理部门负责人李阳表示,京东已经实现了多个供应链环节的无人化,全流程无人仓已经实现了全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覆盖,从入库、仓储、打包、分拣的全流程、全系统智能化和无人化,目前日处理订单能力能达到20万单。已经在西安、宿迁、韩城等地开通了十多条的无人机配送航线,日均配送一千单以上。
当然快递企业要完成向科技类企业的升级,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阻力。一方面,技术的积累过程将产生巨大的沉没成本,而这种影响在短期内并不会消除,这将长时间影响上市企业相关财务数据,从而对股价及公司市值管理造成影响,对于已经上市的快递企业来说,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研发成果不能转化为有效生产力,不能转换为竞争优势,而沦为同质化技术,那么这种投入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对于技术发展也将成为一股强大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