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

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将指的是谁?

李广 飞将是指李广。李广于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唐德宗时,名列“武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追封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龙城飞将"指的是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王昌龄能文善诗,以七绝见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歌,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其中,《出塞二首·其一》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为大多数读者所熟悉。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诗中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生活的理想。诗的首句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借龙城飞将的故事,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诗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奇袭龙城的西汉名将卫青。卫青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人。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诗中的“阴山”,确切地说应该叫阴山山脉。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河北省最北部,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山顶海拔2000米~400米。集宁以东到沽源、张家口一带山势降低到海拔1000米~500米。

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诗意?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意是,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 作者:王昌龄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这首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意思?

意思是: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原诗: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的诗意和描写手法是值得学习的,诗中的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和平的愿望是从古至今人民们最殷切的希望。 扩展: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