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目标

本文目录一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目标任务,“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国家富裕程度、文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全面建设小康?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可见,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涉及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和要求是什么?

14亿多人过上小康生活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辛鸣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全面内涵很丰富。不仅小康的内容是全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而且全面小康的地域覆盖是全面的,尤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全面小康在群体上是全面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的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8年多来,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中国攻下脱贫“硬骨头”的深度贫困区,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决胜小康战略目标?

“小康社会”是由邓总设计师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三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五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 一是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一鼓作气、连续作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要避免浮躁情绪,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把扶贫工作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最后堡垒。要坚决克服“数字”脱贫、“指标”脱贫等问题,有效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掉队。 二是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要加大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育幼养老等方面投入,解决好部分群众上学难、看不起病、住危房等急迫的现实问题。 要加强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房改造,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