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本文目录一览:

醉翁亭记,原文?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最后一段)

手抄醉翁亭记译文?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醉翁亭记赵孟頫原文?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讲解完整版?

一、全文21个“也”字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二、全文25个“而”字 表示前后词语之间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 (1)递进关系,而且 如:而年又最高。 (2)承接关系,可不译 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修饰关系,可不译 如:朝而往,暮而归。 (4)并列关系,可不译 如:溪深而鱼肥。 (5)转折关系,却 如:而不知人之乐。 三、3个成语 (1)水落石出 本来是写自然景色,后转用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 (2)觥筹交错 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相聚宴饮的欢乐。 (3)醉翁之意不在酒 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另外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四、4个借代 (1)伛偻:驼背 ,这里指代老人。 (2)提携:被人搀着走,这里指代小孩。 (3)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里指代音乐。 (4)颓然:原意指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意思。。 后记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醉翁亭记讲解完整版?

醉翁亭记讲解的完整版如下: 总括: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