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写的诗-推荐72句

谭嗣同写的诗

1、作品原文

2、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谭嗣同临刑前的一首绝命诗,《狱中题壁》诗:

5、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6、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7、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8、谭嗣同变法内容:

9、译文如下:

10、诗的第一句用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了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第二句则将“秋风”和“马蹄声”引入诗中,将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诗的三、四句是从河和山方面进行描写,表达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

11、白话译文:

12、《潼关》

13、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1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5、4.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16、革命何须怕断头?

17、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18、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19、作者:谭嗣同 朝代:清代

20、出自清代谭嗣同《狱中题壁》

21、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2、出自清代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2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4、绝命诗谭嗣同

25、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26、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时牺牲的六君子之一,他似乎留下了一个谜语,两昆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7、2.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28、谭嗣同《绝命诗》

29、《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两首诗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30、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谭嗣同写的诗

31、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32、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

33、创作背景:

3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35、留得子胥豪气在,

36、壮士头颅为党落,

37、三年归报楚王仇!头可断,肢可折,

38、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39、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40、他痛恨清政府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号召群众起来打到纲常名教,冲决一切封建的伽锁。

41、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42、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43、1.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44、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45、满天风雪满天愁,

46、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浅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47、戊戌变法谭嗣同

48、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9、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

50、《秋词》是唐代诗⼈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两⾸诗的可贵,在于诗⼈对秋天和秋⾊的感受与众不同,⼀反过去⽂⼈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51、用自强的办法来争民族生存的权力,争民族的完全独立。

52、该诗出自清代诗人谭嗣同的《狱中题壁》。

53、按照七绝的布局来说,这首诗前后一定是相互呼应的。从前边两个对仗句用了两个典故,故事中的人物一走一留,所以最后一句(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定是呼应这两个典故。

54、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捉拿维新派。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55、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56、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57、革命精神不可灭。

58、《潼关》是清末民国初年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59、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60、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谭嗣同写的诗

61、作品赏析:

62、作品原文:

63、年代:宋作者:汪元量

64、出自清代徐锡麟的《出塞》

6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66、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67、出自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68、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

69、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70、全诗如下:

71、赏释:审一首绝命诗。戊戌政变失败后,许多人劝谭嗣同到日本去避难,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后被杀。他死得很壮烈,所以这绝命诗也极壮烈。“横刀向天笑”,确有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气概。“肝胆两昆仑”指肝胆相照的两位朋友,一般人认为指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诗句对爱国者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72、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