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
1、人们的技巧越多邪恶之事就会层出不穷。
2、我不贪得无厌,而民众自然就会朴素自然。感悟:总之一句话,无为而无不为!
3、[帛书原文]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tè】。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4、我无欲,而民自朴。译文:以清静无为之道治理国家,以出奇制胜的谋略用兵,以无为之道管理民众。
5、式:即栻【shì]】,古代占卜用的器具,形状像罗盘,后来叫星盘。这里指一种普通的工具。
6、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7、它还提醒我们要以自己的行动来激励他人,而不是只停留在言论上。
8、黑:本义为把头或面涂抹的颜色像煤或墨似的看不清楚。
9、白:本义为白米粒。这里是引申义:纯洁、洁净。
10、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独特的哲学著作,朴素的语言深刻地体现着其发明者的智慧。道德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由一种精神力量维持的,这种力量就是道,它是一种本源性的美德,让一切生物与环境和谐相处。
11、我无为,而民自化。
12、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13、我为何知道应该这样呢:天下禁令越多,而民众就越反感。
14、深知自己内心光明行为洁白,但是却持守着不知道对错愚钝无知的状态,甘心做天下一个普普通通的工具。甘心做天下一个普普通通的工具,这样与道相合的德行才不会出错。这样与道相合的德行才不会出错,才会恢复回归到无知无欲、没有善恶美丑无二元对立的境界中。
15、我无为而治,而民众自然就归化。
16、自己内心光明行为洁白,外表淳朴天真,这才是有德之士的样子
17、[王弼原文]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18、我不去无事生非,民众就会越富有。
19、道德经63章原文是:“行不言,言不尽,其义自见,其言自明。”这一章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以行动来诠释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只停留在言语上。
20、我好静,而民自正。
21、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感悟:谦卑的人其实并非真的怯懦,正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强大,所以才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只有充分认识这个世界,有自知之明,才会越来越强大。能够认清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才能稳固长足发展。
22、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
23、我无事,而民自富。
24、法令越严苛盗贼就越多。
25、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26、无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没有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事物产生之前状态的抽象理解,就是指“道”。
27、吾何以知其然哉?
28、这几句可以翻译为:
29、道德经·第一章春秋时期·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30、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六年级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
31、人多知而奇物滋起。
32、看重点:自己内心光明行为洁白,外表淳朴天真,这才是有德之士的样子。
33、道德经提倡谦逊、智慧、宽恕和自然,强调发现自我,超越物质和情感,而其最重要的观点是要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不求回报,但求个幸福的生活。
34、忒【tè】:本义为变更。这里是引申义:差错。
35、民众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昏乱。
36、它提醒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信念,而不是只停留在言辞上。
37、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心得:老子的《道德经》,其实也包括儒家、佛家,说的都是关于如何从内心感受上去体悟我们的本心本性,也就是内心一气的实相问题。当我们心能真正观到那个实相的时候,外面的应对进退就如同孔子所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心所欲,就是放开对心的控制和约束,但却不会逾越大道的一丁点的矩度,所有人事的应对进退都依道而行,不会有半点差池。所以,外在的为人处世的根本,在内而不在外,内在处理好了,外在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