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小故事50字【优选64句】

战国时期的小故事50字

1、赵奢和上卿蔺相如都认为赵括只会谈论兵法而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不应该由他领兵,但赵王不听,执意让赵括出兵。

2、《退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3、赵括与白起在长平大战,赵括死板地按兵书上说的做,结果被打得大败,赵括自杀,四十万赵军投降,全部被坑杀。长平之战以秦国胜利告终,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4、《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5、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6、这样当他读书疲乏了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动头发引起头皮疼痛,而清醒。然后继续读书。

7、然而,秦始皇并不信任赵国,他怀疑璧上有瑕疵,拿出一件平常的璧来对比。结果,秦始皇发现真正的"完璧"是完美无瑕的,而他的假璧有瑕疵。秦始皇震怒,意识到赵国国君的诚意,于是还赵国以"完璧",不再进攻。

8、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9、完璧归赵,源自古代中国传说。故事中,楚国女子虞姬为了拯救被秦国围困的赵国,献给秦王珠玉之源完璧。然而,秦王为保持武力优势,不同意归还赵国。虞姬因失去心爱之人赵王而悲伤,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故事昭示着忠诚和牺牲。

10、纸上谈兵: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善于谈论兵法,一次秦国派名将白起率军进攻赵国,赵王派赵括率军抵抗。

11、秦昭襄王派出了大臣赵佗(音同他)去赵国归还和氏璧。赵佗在赵国的国王面前,将和氏璧归还,并表示秦国希望两国能够和平共处,不再发生战争。

12、完璧归赵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简要概括如下:战国时期,赵国的国王想要得到完整无缺的美玉,于是派人去齐国买下了一块精美的玉璧。然而,途中玉璧被盗,最终流落到赵国的敌国魏国。赵国国王为了得到完璧归赵,派出使者多次请求归还,最终魏国归还了玉璧。这个故事象征着赵国的君主通过智慧和努力,成功地将失去的宝物取回。

13、《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4、姜太公钓鱼

15、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襄王表示要用十五座城换取和氏璧;赵国怕秦国攻打过来,就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把和氏璧献给秦王后,看出秦王没有交换城池的意思,便假说和氏璧上有瑕疵,拿回了和氏璧,并以毁玉要挟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应允,并答应斋戒五天,蔺相如就叫人将和氏璧连夜从小路送回了赵国。

16、经常一个人关住门不停读书。每天从早到晚,废寝忘食。读书时间久了,累了他也不休息,疲倦的直打瞌睡。

17、太公姓姜,名尚,西周时人,曾辅佐周武王灭了商朝。据民间传说,太公在出仕之前,隐居於渭水(在今陕西省境内)之滨。

18、宋朝有个画家叫文兴可,善於画竹子。他在自己的住房周围,栽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常去观察竹子的不同姿态与变化。因而对竹子的形象非常熟悉,所以他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宋史·文同传》里说:”当时人们纷纷请他画竹子,送去的绢,堆了一大堆,他有时厌烦地把它们扔在地上。”

19、"完璧归赵"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以下是关于这个故事的50字概括:

20、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赵胜被秦国围困,面临着沦陷的危险。为了拯救国家,他将国宝——美丽无瑕的"璧"(一种玉石)送给了秦国国君秦始皇。

21、齐国的邹忌早上起来,先后问她的妻、妾和客人他帅不帅,结果都是肯定的。但后来自己看到了另一个帅哥徐公,觉得自己根本比不上他帅,仔细想想认为是妻妾和客人要么偏爱他要么对他有所求。

22、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23、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4、赵相蔺相如携璧入秦,秦王大喜却无换城之意,蔺相如以毁玉要挟秦王,最终秦王答应用15个城邑换取和氏璧,并让蔺相如带璧返回赵国。

25、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26、当时,文兴可的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兆补之写了一首诗赞扬他的绘竹艺术,其中有两句:”兴可画竹时,胸有成竹。”

27、答:东汉时有个人叫孙敬,开始因知识浅薄一直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

28、他找了根绳子把自己的的头发栓住,另一头牢牢地绑在梁上。

29、班超投笔从戎

30、故事的背景是秦国和赵国的长期战争。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秦国的白起将军大败赵国,赵国的大将赵括战死,赵国损失惨重。

战国时期的小故事50字

31、蔺相如完璧归赵,可传为一代佳话

32、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秦国和赵国两个国家的故事,故事中的两名人物他们都是朝中的文武官,因为这件事情两个国家从此不在打仗,反而十分优好。

33、中国有一个叫“三八红旗手”的故事。1938年,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女性解放军的战士们手持红旗,在党的号召下,奋勇前进,带领着同胞们抗击外敌,他们的勇气和牺牲令人尊敬。他们的事迹也成为了一个典范和励志精神。

34、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之初,为了能取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便在国都咸阳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声明说,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便赏他十金,事小而赏重,老百姓都觉得很奇怪,谁也没有干。商鞅又宣布:“能搬到北门去的,赏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中年汉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搬了过去,商鞅立即给了他五十金,以此表明他说话是算数的。接着便颁布了他变法的命令。

35、后来去见齐王,告诉他全国人都偏爱或有求于王,那么王多受蒙骗,因此希望齐王广泛纳谏。

36、他常拿一根不带鱼饵的直钩钓竿,在水面上凭空钓鱼。一些樵夫看到他这样钓鱼都发笑。太公说:”我不是想钓真的鱼,而是想钓一位贤明的君主。”

37、赵国的国王对秦国的大度表示感激,两国的关系因此得到了改善。从此,“完璧归赵”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则佳话,象征着诚信和大度。

38、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39、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0、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41、成语狡兔三窟的故事:

42、为了不影响学习,他想了个特殊办法,过去男子的头发都很长。

43、、味如鸡肋

44、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45、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七号,有谁记的祖国大地发生了什么?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开始了对犯罪份子的大抓捕,我所在的村庄不足百户抓走了三人,多以流氓罪批捕,社会治安明显大好转,安全的社会秩序,人民群众安全幸福指数大上升。

46、元跨革囊:讲的是元世祖忽义烈率兵攻打大理国的故事,但是元军不擅长水战,在攻打时遇到了洱海的阻挡,于是元世祖下令用皮革做成囊进来操炼水军,后来拿下了大理国的一个历史典故。

47、“完璧归赵”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则著名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赵国的大将赵括和秦国的将军白起。

48、"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强调了赵国国君的智慧和为了拯救国家不惜牺牲珍宝的决心。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外交策略,以礼物和诚信来维护国家利益。这个故事至今仍然在中国文化中传颂。

49、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占领荆州后,将其交予刘表的儿子刘琮管理。刘琮让刘备送给了赵云一匹绣龙战袍。赵云为了还礼,带领部队巧妙征服益州,并归还战袍。他不留益州,完璧归赵。

50、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51、解析:该成语背景就是发生在我国的战国事情,后来就演变成了成语,以此来形容一个人三心二意,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

52、这个故事后来也演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物归原主,或者形容事情最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53、孟尝君薛文被封在薛城,有很多人向他借钱。于是孟尝君派门客冯谖去向这些人讨债,冯谖将所有欠债的人聚集在一起,当众烧掉了所有的欠条,对众人说他们有钱就还,没钱就不用还了。孟尝君听说后虽然很生气,却没把冯谖怎么样。后来孟尝君受到齐王迫害,被罢免相位,贬回薛城。回到薛城,孟尝君受到百姓的夹道欢迎,他很奇怪。冯谖对他说,狡猾的兔子会挖很多巢穴,这样才能保全性命,当初我烧掉了所有借条,就是为您在薛城挖了一个保命的巢穴啊。

54、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55、在战争结束后,秦国得到了赵国的国宝——和氏璧。和氏璧是一块非常珍贵的玉璧,被誉为“天下第一璧”。然而,秦国的国王秦昭襄王并没有把和氏璧视为战利品,而是决定归还给赵国。

56、完璧归赵的故事起源于那块罕见的珍宝和氏壁当时的楚国人卞和,得到了一块非凡的璞玉,准备进献给楚王

57、《完璧归赵》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战国策》中的一篇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燕、齐两国为争夺璧玉而进行的斗争。最终,燕国策略聘请聪明能干的赵胜,成功将璧玉带回赵国,故事赞扬了智勇双全的赵胜和赵国的胜利。

58、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秦王欲得赵国无价之宝和氏璧,提出用15个城邑换取,但赵国担心秦王没有诚意。

59、朝秦暮楚

60、三国时期,曹操带领军队攻打一个城市,很长时间没有攻打下来。这时候,他感到进推两难:撤退吧,就前功尽弃,实在可惜;继续攻打下去吧,又实在没有取胜的把握。一天他在吃鸡的时候,感到这情形就像是吃鸡肋:实在没有多少肉可以吃,可是丢掉又舍不得。这时候有人来问他”今天晚上的口令是什麼?”他就随口回答”鸡肋。”

战国时期的小故事50字

61、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62、齐王制定讽谏奖励制度后齐国迅速强大起来。

63、历史故事有很多,我记得有秦国商鞅的立木为信。

64、太公就这样期待了几十年,到他快八十岁的时候,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得知太公有治国才能,亲自请他出来做了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