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全81章-80句优选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全81章

1、我:可以将此“我”理解为老子自称,也可理解为所谓“体道之士”。

2、昏昏:愚钝暗昧的样子。

3、【注释】

4、如果大家都放弃了一些利益和难得的物品,那么就不会有盗贼了。

5、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6、章无之为用

7、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8、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9、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10、《道德经》是中国古典哲学经典之一,是道家学说的重要著作。第52章的原文和译文如下:

11、真正的圣人或统治者应该以无为而治放弃束缚人们的巧智,这样就会使百姓受益百倍了。

12、道德经·第一章春秋时期·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3、这章阐述了Dao的起始与归宿。万物都有一个起始本原,这个本原就是万物的根源母亲。如果把握住这个本原,就可以理解它所衍生出的各种变化与发展。但要防止迷失在繁杂的变化之中,需要回归本原,守护这个母亲。只有回归本原,身心才能安然无恙。

14、这一章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相契合,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15、道德经第52章原文为:“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16、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

17、②毂(gǔ):即车轮中心穿车轴的圆木.北方叫它“车头”。

18、③埏(yàn)埴(zhì):即用抟土和陶土做成饮食用的器皿。埏,借为“抟”,即抟土:埴,陶土。

19、道是万物的母亲,认识了母亲,就可以认识儿子;认识了儿子,就要持守母亲,直到生命的尽头也不会有危险。

20、④牖(yǒu):窗户。

21、未兆:没有征兆、没有预感和迹象,形容无动于衷、不炫耀自己。

22、道德经·第十九章

23、美之与恶:美,一本作善,恶作丑解。即美丑、善恶。

24、”译文为:“天下万物的起源,就是道。

25、[原文]

26、未央:未尽、未完。

27、老子对无和有的辩证关系的论述,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就治身而言,要想健康长寿,就不能只是强调用有形的佳肴来厚待有形的身体,而根本在于关注无形之法身,只要守住法身,健康长寿就会成为必然。人体就像房子,法身是房子的主人,只要主人不去,房子就不会倒塌。

28、[译文]

29、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30、【原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全81章

31、老子通过车子、陶器、房子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这几样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所谓“有无相生”,是就利和用关系而言,利和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无,有“实”就有“虚”,在时间上没有先后,在主次上也没有本末。老子把无作为主要对立面来考察,这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没有车轮、瓷器、房子这些有形物体的存在,中空的无在哪存在呢?又如何发挥作用呢?所以片面强调“无”的作用也是不合理的。但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必须以无为本,以有为未,崇本而举末。这是因为,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的,只有守住其对立面的无,才能利于有。倘若以有为本,以有治有,就会加速有向“没有”的方面转化,这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32、澹兮:辽远广阔的样子。

33、荒兮:广漠、遥远的样子。

34、春秋时期·老子

35、1.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6、畏:惧怕、畏惧。

37、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开始,这个开始就是天下万物的母亲。已经掌握了这个母亲,就可以知道它所生的子嗣。既然知道了子嗣,就应该再守护好这个母亲,这样身体就不会有危险。

38、①辐:车轮上的直棍,有如自行车的钢丝。三十辐,是一个车轮直棍的数目。

39、三十辐①,共一毂(gǔ)②,当其无,有车之用。埏(yàn)埴(zhì)以为器③,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④,当其无⑤,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0、飓兮:急风。

41、泊:淡泊、恬静。

42、希望上述对道德经第52章的原文解读和理解能够对您有所启发。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要深入探讨,请随时提出。我将为您做进一步的解答和讨论。

43、这章用母子关系,形象生动地阐释了本源与变化、守道与迷失的关系。表达了一种求真返真、守道存心的智慧。这种回归本心,守护心性的思想对修身与养性都有重要意义。它教导我们要在变化繁复之中,不忘本心,常怀真知,这才是达致身心稳定的秘密。

44、⑤无:这一章三个“无”,均作“空虚”解。

45、人利用事物“有”的那部分,却不知道这功用正是“无”造就的。有无相生相成,才构成了能为人类所利用的世间万物。

46、享太牢:太牢是古代人把准备宴席用的牛、羊、猪事先放在牢里养着。此句为参加丰盛的宴席。

47、这表达了一种追根溯源、本真归真的思想。要理解事物的诸多表现,需要先理解其本源本心。而要避免迷失,也需要不断回归本心本源。这也是道家思想的一个核心,要保持与道的联结,不断回归道的本质,达到身心的稳定与平和。

48、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9、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持守道,不要违背道的规律,才能避免危险。

50、【译文】

51、孩:同“咳”,形容婴儿的笑声。

52、遗:不足的意思。

53、2.道德经第十一章译文: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榖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54、愚人:纯朴、直率的状态。

55、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开始,这个开始被看做是天下的母亲。在得到了母亲之后,我们就能够了解她所生育的万物。当我们了解了这些万物之后,我们就应该继续保护母亲,这样我们将永远不会失去她。

56、”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作者为老子。

5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58、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59、如春登台:好似在春天里登台眺望。

60、有余:有丰盛的财货。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全81章

61、沌沌兮:混沌,不清楚。

62、三十根辐穿在车头,中间必须留出空处,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踩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6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64、有以:有用、有为,有本领。

65、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

66、傫傫兮:疲倦闲散的样子。

67、[注释]

68、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

69、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70、熙熙:熙,和乐,用以形容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情状。

71、唯之与阿:唯,恭敬地答应,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阿,怠慢地答应,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唯的声音低,阿的声音高,这是区别尊贵与卑贱的用语。

72、第52章强调了道的重要性,认为道是万物的起源和母亲,只有认识了道,才能认识万物,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73、昭昭:智巧光耀的样子。

74、真正的仁慈者都应该放弃礼仪,这样就会使百姓回到原始的孝慈时代。

75、贵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名意为以守道为贵。

76、本章的核心问题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无”和“有”的辩证关系。无和有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没有无也就无所谓有,本章旨在阐明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所以,解决矛盾时要以无为本。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无和有与第一章讲的无和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畴。

77、道德经第52章原文和译文如下:

78、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美之与恶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③,不可不畏。荒兮④,其未央哉⑤!众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台⑧。我⑨独泊兮⑩,其未兆⑾;沌沌兮⑿,如婴儿之未孩⒀;傫傫兮⒁,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⒂,而我独若遗⒃。我愚人之心也哉⒄!俗人昭昭⒅,我独昏昏⒆。俗人察察⒇,我独闷闷[21]。澹兮[22],其若海;飂兮[23],若无止。众人皆有以[24],而我独顽且鄙[25]。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6]。

79、阴謀不胜阳谋;柔弱胜刚强。

80、上面在此只是列举了三个实例,文字描述的事情是有限的,这里是希望人们都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